第273章 迁徙与建设(1 / 2)

“曙光河谷”的发现,如同一针强心剂,注入了略显沉闷的“守望者”体系。陈默带回的详细侦察报告、土壤样本以及无人机拍摄的影像资料,在核心层会议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希望与风险并存,但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拍板:启动“曙光农场”计划,向河谷进行有限度的迁徙与建设。

迁徙并非强制,而是以自愿报名和筛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陈建国在溪谷新村召开了全体居民大会,坦诚地公布了发现新河谷的消息,以及建设新农场的规划、潜在的风险(主要是距离堡垒较远、防御需要从头建立)和未来的收益(更广阔的土地、更自主的发展空间、贡献点奖励倾斜)。

出乎意料,报名者相当踊跃。除了少数安于现状、不愿再冒险的居民外,大部分后来加入的、对土地有着天然眷恋的农民,以及一些渴望在新天地建功立业的年轻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最终,首批迁徙队伍确定为五十户,约一百二十人,其中包含十名护卫队成员和五名技术人员,由经验丰富的老周担任现场总指挥,陈锋则负责前期护卫和防御体系的搭建工作。

迁徙日,天色未亮。溪谷新村的空地上,人影幢幢,骡马低嘶。人们背负着简单的行囊,扶老携幼,眼神中既有离别的伤感,更多的却是对未来的憧憬。李秀娟带着后勤组连夜蒸好了足够的干粮,分发给每一位迁徙者。

“周叔,河谷那边,就拜托您了。”陈默将一份物资清单和建设规划图交给老周,用力握了握他的手。清单上的物资,大部分已由陈默利用空间能力,提前运送至河谷边缘一处隐蔽地点,包括建筑材料、工具、初始口粮、武器弹药以及最重要的——几台小型柴油发电机和抽水设备。

“放心吧,默小子。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折腾几年。”老周咧嘴一笑,脸上的皱纹里刻满了坚毅。

陈锋则已经先期带领一支精锐小队出发,负责清理河谷入口至规划营地区域零星的丧尸和变异兽,并建立初步的警戒哨。

车队和徒步队伍在晨雾中启程,沿着侦察队探明的相对安全路线,向着西北方向的曙光河谷迤逦而行。陈默站在堡垒高处的观察点,目送着这支承载着希望与风险的小队消失在群山之间,目光深沉。这一步踏出,便再无回头路。

数日后,历经跋涉的队伍终于抵达了曙光河谷。当那一片广袤肥沃、河水潺潺的土地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时,连日奔波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

建设,立刻以一种高效而有序的方式展开。

首先是以陈锋为首的防卫组,依托河谷入口的狭窄地形和一侧的山壁,开始构建第一道防线——木石结构的围墙、了望塔、以及利用天然巨石设置的射击位。同时,派出巡逻小队,沿着河谷边缘进行拉网式排查,清除潜在威胁,并绘制更精确的地图。

老周则指挥着建设大队,在距离河流有一定安全距离、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区域,开始搭建临时营房。材料是现成的木材和石块,设计采用了堡垒验证过的简易抗震防风结构。与此同时,以吴教授为首的技术组(他已自愿加入首批队伍),带着那些迫不及待的农民们,开始勘测最适合开垦的土地,规划水渠走向,清理地表杂乱的植被。

陈默的空间能力成为了建设的“加速器”。他每隔数日便会往返于堡垒与河谷之间,不仅带来新的补给,更能将一些沉重或大件的物资,如加固围墙所需的金属构件、建造永久性仓库的水泥等,直接“投放”到建设现场,省去了最耗时费力的长途运输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