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抢着认祖宗(1 / 2)

陆远的拇指刚要擦过锅底那行水痕,就听身后传来“哐当”一声——不知谁家的铜锅砸在了皮卡保险杠上。

“那是我家祖传的锅!”扎蓝头巾的大妈举着口缺了沿的铝锅挤过来,锅柄上缠着红布,“我爷爷说当年藏了口能自己发热的铁锅,就是这模样!”

凌霜的手本能地摸向腰间战术刀,又在碰到刀柄时顿住。

她侧头看陆远,后者正盯着突然围上来的人群发怔——二十几个男女老少举着各式锅具,铁锅、砂锅、搪瓷盆,甚至还有口豁了边的铝饭盒,全在晨雾里泛着暖光。

“同志,这锅真不是偷的。”陆远举起双手,玄铁锅还在他怀里温着,“我们就是路过煮个粥......”

“谁说是偷的!”戴棉帽的大爷挤到最前,他手里的铁锅锅底泛着青灰,“我家锅埋在后院三十年,昨儿夜里突然发烫!

我老伴儿说,准是当年那个教我颠勺的师傅找来了。“他颤巍巍伸出手,又缩回来搓了搓,”您让我摸摸成不?

就摸一下。“

陆远还没答话,人群里突然响起抽噎声。

一位穿绛红棉袄的老妇被人搀扶着挤进来,盲眼的眼珠在松弛的眼皮底下转动:“不用看......不用看我也知道。”她枯瘦的手指抚过玄铁锅沿,指甲缝里还沾着灶灰,“这是我男人最后炒菜用的锅。

他走那年冬天,我抱着锅睡了三个月,说等它再烫了,就告诉孩子们,爸爸没白活。“

老妇的眼泪滴在锅面上,“啪”地蒸发成白汽。

陆远喉结动了动,刚要说“这不是您家的”,就见凌霜突然跨前一步,挡住他的话头。

“要认亲就排队。”女特工扯下战术腰带当绳子,在皮卡周围圈出块空地,“每口锅登记编号,报上姓名、住址、锅的来历。”她掏出战术笔记本,笔帽咬在嘴里,“现在开始,第一个。”

人群霎时安静。

蓝头巾大妈第一个挤到绳子前,把铝锅往地上一放:“我叫李桂芳,住幸福路37号。

这锅是我太奶奶的,1958年全国职工美食交流会的奖品!

当年我太奶奶用它熬的酸菜白肉,把省长都香得直搓手!“

凌霜唰唰记着,突然抬头:“你怎么知道是交流会的?”

“我家箱底压着张老照片!”大妈翻出手机,相册里是张泛黄的黑白照,穿工装的女人举着口铁锅笑,背后横幅写着“劳动最光荣厨艺展风采”,“我爷爷说,后来运动来了,奖品全被收走熔了。

可我太奶奶偷偷留了锅底灰,掺在枕头里......“她突然顿住,看了眼自己手里的铝锅,”昨儿我蒸馒头,锅底突然冒青纹,和照片里那口锅一模一样!“

陆远蹲下身,指尖轻触大妈的铝锅。

锅底果然浮着淡青纹路,和玄铁锅的暗纹节奏一致——像心跳,像呼吸。

“第二个。”凌霜的声音软了些。

穿军大衣的青年挤上来,他的锅是不锈钢的,边沿磕得坑坑洼洼:“我叫王强,边防连炊事员。

我们哨所的锅昨晚集体发烫,班长说这是’异常气味干扰‘,可我们闻着是白菜炖粉条香......“他挠头笑,”今早我请假跑回来,我奶说我太爷爷当年是铁道兵炊事班的,用这口锅给修铁路的战士煮过腊八粥。“

“第三......”

“等等!”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个搪瓷缸挤进来,缸身印着“为人民服务”,“我奶奶说,这是她当知青时用的!

那年冬天饿肚子,她和我爷爷用这口缸煮过草根汤,汤里飘着油星子——后来才知道,我爷爷偷了半块肥皂当油使!“

人群哄笑。

凌霜憋着笑记完,抬头时发现陆远正盯着老妇的手。

那双手还搭在玄铁锅上,掌心的老茧磨得锅面发亮,像在抚摸久别重逢的亲人。

“归灶礼。”凌霜突然开口,把众人的目光都吸过去,“既然都说认亲,就办个归灶礼。”她指了指广场中央的老槐树,“把锅都摆过去,生堆火,每家讲自家锅的故事。

讲完了,喝口热汤,就算认下了。“

陆远抬头看她。

晨光里,女特工耳尖泛红,战术靴尖无意识地碾着雪块——这是她紧张时的小动作。

他突然明白,这个总把“任务优先级”挂在嘴边的特工,此刻比谁都希望这些故事被听见。

归灶礼从午后开始。

老槐树下支起十口临时灶台,每口锅下都生着旺旺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