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人皇安息(2 / 2)

人皇虽去,民心未散;大商未老,烟火长存。

人皇陵封土的次日清晨,朝歌城外的官道上,忽然传来连绵的车马声——

八百路诸侯的仪仗,正从东西南北四方汇聚而来,朝着人皇陵的方向赶去。

最先抵达的是东莱侯,他身着素色朝服,腰间系着粗麻布带,亲自捧着一方刻着“国泰民安”的玉璋,身后亲卫皆披白巾,步伐沉稳地走到陵前。

刚站稳,东莱侯便对着帝辛陵墓躬身跪下,玉璋置于祭台,声音哽咽:“先王在上!当年东莱遭海啸,是先王派水师赈灾,帮我等重修堤岸,救了东莱十万百姓!今日臣来送您,愿先王英魂安歇!”

紧随其后的是南粤侯,他带着南疆各部落首领,捧着晒干的五谷、炼制的丹药,齐齐跪在陵前。

南粤侯额头磕在地上,声音带着哭腔:

“先王护南疆九百年,斩瘴疠之妖,修通江之道,让南疆不再受洪涝之苦!”

“臣代表南疆万民,谢先王大恩,送先王最后一程!”

北境的燕侯、西陲的凉侯,以及各路中小诸侯,也陆续赶到。

有的乘坐四马拉的素车,有的骑着披挂白鞍的骏马,甚至有偏远诸侯步行半月而来——

所有人都身着素服,手中捧着的祭品虽各不相同,却都带着最真挚的心意:

有北境的狐裘,有西陲的良马,有中原的丝绸,有江南的锦缎。

八百诸侯齐聚陵前,黑压压的队伍从陵门排到山下,却无一人喧哗。

往日诸侯会盟时的争执、戒备荡然无存,只剩对这位故人皇的敬畏与悲戚——

他们中,有人曾因叛乱被帝辛罚过贡赋,却也在受灾时受过帝辛的赈济;

有人曾因治理不力被帝辛斥责,却也在蛮族来犯时得到过帝辛的支援。

帝辛对他们,严则严矣,却从未亏过百姓,从未负过大商。

武庚站在陵前,望着眼前整齐跪拜的诸侯,眼眶微热。

父王在位时,以铁腕压诸侯,以恩德抚万民,如今父王陨落,这些诸侯不仅没有异动,反而千里迢迢赶来祭拜,这份心意,足以见得父王在诸侯心中的分量。

“诸位公侯远道而来,武庚感激不尽。”

武庚对着诸侯们深深一揖,“父王一生,以铁血定诸侯,以仁政安天下。今日诸位能来送他,父王在天有灵,定会欣慰。”

东莱侯站起身,语气铿锵:

“武庚殿下此言差矣!先王于我等,不仅是君,更是父!他斩过作乱的诸侯,却也护着听话的封地;”

“他收过诸侯的贡粮,却也让百姓能吃饱穿暖!先王在,天下诸侯不敢妄动;”

“先王走了,我等更要守好封地,替先王护好大商!”

“说得对!”南粤侯紧接着开口,“先王当年帮南疆修水渠时说,‘诸侯可换,百姓不可负’!臣等记着这话,定会守好自己的地盘,不让百姓受半分委屈,不让先王失望!”

各路诸侯纷纷附和,声音此起彼伏,却字字恳切。

有诸侯提议留下亲卫守陵,有诸侯承诺按时缴纳贡赋,有诸侯表示愿帮朝廷平定边境——

没有虚言,全是实打实的承诺。

随后,诸侯们依次上前祭拜。有的焚香三炷,跪在陵前默默祈祷;

有的将祭品亲手放在祭台,对着石碑躬身行礼;

有的则抚着陵前的青草,低声诉说着当年先王对自己封地的照拂,语气里满是不舍。

凉侯是最后一个祭拜的,他捧着一柄帝辛当年赐下的青铜剑,跪在陵前,老泪纵横:

“先王当年赐臣这柄剑,说‘守好西陲,别让蛮族踏进来’!臣守了八十年,没让先王失望!”

“以后,臣还会守下去,守到死,不让蛮族伤大商一分一毫!”

武庚走到凉侯身边,伸手扶起他,语气郑重:

“老侯爷放心,以后有孤在,定不让西陲有事,不让先王的剑蒙尘。”

祭拜完毕,东莱侯转身对着众诸侯高声道:

“先王虽去,大商不能无主!臣恳请武庚殿下早日登基,继承先王遗志,统领诸侯,守护大商山河!”

“臣等恳请武庚殿下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