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人皇安息(1 / 2)

“遵旨!”文武百官齐齐叩首,声震宫闱;禁卫将士单膝跪地,甲胄碰撞之声肃穆如钟;

殿外百姓伏在地上,低低的啜泣声渐渐汇成一片,漫过朝歌城。

八百里加急的驿马披着素白驿旗,从朝歌四门奔出,蹄声踏碎晨雾,将旨意送往大商疆域的每一处角落。

不过三日,旨意传遍四方。

北地草原,牧民们卸下腰间的弯刀,换上粗布素衣,将帐篷前的牧旗尽数换成白幡。

老牧民领着族人,在草原上朝着朝歌方向跪拜,奶茶洒在地上,声音哽咽:

“大王在时,草原再无马贼劫掠,冬雪再大也有朝廷赈粮,咱们得好好送陛下……”

南疆村寨,族长带着族人在晒谷场竖起三丈高的白幡,杀了年猪却不设宴席,只摆上清水、糙米和野菜。

孩童们捧着亲手折的白纸花,跟着大人跪在幡下,听族长念叨:

“是大王派来的工匠帮咱们修了水渠,是陛下让医者教咱们识药草,咱们能安稳过日子,全靠陛下……”

东海之滨,渔民们收起渔网,在船头系上素色布条,驾着渔船在海面列队,朝朝歌方向叩首。

老渔翁望着浪涛,抹着眼泪:“以前出海怕海妖,现在有大王设的灯塔,有水师巡逻,咱们才能安心捕鱼。大王走了,咱们给您磕个头,愿您一路安好……”

各州府城镇,官署门前挂起长三丈的白幡,官员带着官吏们每日焚香祭拜;

集市里,商贩们自发歇业三日,摊位前摆着香烛;

私塾先生停了课业,给学童们讲先帝斩魔神、平洪涝、护百姓的故事,听得孩子们红了眼眶,用小幡插在书案前。

就连最偏远的山村,村民们也凑钱买了白布,裁成小幡挂在村口老树上,老人拄着拐杖,妇人抱着孩子,每日清晨朝着朝歌方向跪拜——

他们或许没见过人皇的模样,却知道是这位帝王,让他们不用再怕豺狼虎豹,不用再怕苛捐杂税,能安安稳稳地种地、织布、过日子。

七日之间,大商万里疆域,处处白幡飘扬,人人素服挂孝。

官道上,往来行商皆敛声屏气,车马挂着白绸;田埂间,农夫们耕作时不再说笑,只默默低头干活,偶有抬头望向朝歌方向,眼里满是感念。

第七日,帝辛下葬。

人皇陵背靠青山,面朝大河,是他生前亲自选的地方——

能望见麦田翻浪,能看见炊烟袅袅,能守着他护了一辈子的人间烟火。

武庚亲自扶棺,一步步踏上陵前石阶;微子启手持玉笏,紧随其后;

通天教主身着素色朝服,拂尘轻挥,护住送葬队伍,不让风扰乱棺椁;

三霄捧着帝辛生前常穿的粗布衣裳,泪水滴落在衣料上。

大商官员、沿途百姓,从朝歌皇宫到人皇陵,数十里路跪满了人。

有人捧着当地的泥土,撒在陵前,意为“山河伴驾”;有人献上亲手绣的白帕,上面绣着“人皇千古”;

孩童们捧着野花,轻轻放在陵前的青草上。

棺椁入陵时,武庚跪在陵前,重重磕了三个头,额头磕出红印,声音嘶哑却坚定:

“父王,儿臣送您归土。您护了人族九百年,以后,儿臣替您守着,守得百姓有饭吃,守得大商安稳,守得这人族再无战乱!”

通天站在陵前,望着碑上“人皇帝辛之陵”六个大字,轻声道:

“帝辛,你放心,有我在,有武庚在,有这天下百姓在,你拼尽全力护下的人族,绝不会垮!”

三霄跪在陵前,伸手抚过冰冷的石碑,泪水无声滑落:

“夫君,你看,天下人都来送你了。你守了他们一辈子,他们也会记你一辈子,守着你留下的大商,守着你爱的人间。”

日落时分,人皇陵封土完毕。

暮色中,百姓们依旧跪在陵前,没人起身,只有香烛的烟气袅袅升起,伴着低低的祈祷声,飘向远方。

武庚站起身,对着众人深深一揖:

“多谢诸位乡亲送父王归土。父王一生所愿,不过是人族安稳,你们好好过日子,就是对父王最好的告慰。”

百姓们缓缓起身,却依旧望着人皇陵,久久不愿离去。

月光洒在陵寝上,洒在漫天白幡上,也洒在每个人的心头——

人皇帝辛虽已陨落,但他留下的安稳与守护,会像这月光一样,永远照亮大商的山河,永远刻在人族的骨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