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想得美!(1 / 2)

以往只觉得甘龙等人迂腐守旧,如今看来,其背后是深刻的人性弱点。

“再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天成又举一例。

“这改革多好,让赵国军力大增。但刚开始推行的时候,阻力多大?以公子成为首的宗室贵族坚决反对,理由是什么?‘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说白了,就是觉得穿上胡人的衣服,丢了华夏贵族的体面和尊严,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损失’和‘羞辱’。他们对于失去传统服饰所带来的‘面子’损失的厌恶,一度超过了对于国家军力增强可能带来的‘里子’收益的渴望。”

“幸亏赵武灵王够强硬,而且自己带头穿,才勉强推行下去。你看看,为了那点虚头巴脑的‘面子’,差点耽误了强国强军的正事,这就是‘损失厌恶’在作怪,对某些虚名、旧习的损失看得比实际利益还重。”

扶苏若有所思:“如此说来,朝堂之上,许多反对新政之议,其深层亦可能是对原有权力格局、利益分配将被打破的‘损失厌恶’?”

“不然呢?”赵天成白了他一眼,“动谁的奶酪谁不叫唤?你爹鼓捣李斯现在搞的那些新政,虽然在我看还是小打小闹,但肯定也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那些人跳出来反对,你真以为他们全是心系国本、秉持古道?多半是怕自己的好处没了,权力小了,日子没以前舒服了。这种对潜在损失的恐惧和厌恶,是他们阻挠变革的最大动力。”

扶苏默然。

“还有第三种,‘激励扭曲’。”赵天成不等扶苏消化完,又抛出新的话题。

“这个在历史上,例子更是比比皆是,而且往往后果严重。”

“先说个关于打仗的。春秋时期,宋国与楚国争霸,发生了泓水之战。”赵天成说道。

“宋襄公坚持所谓的‘仁义’之师,说什么‘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敌人渡河的时候不打,敌人没摆好阵势的时候不打。结果呢?贻误战机,宋军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没多久就死了。”

扶苏皱眉:“襄公虽迂腐,然其恪守古礼,亦是一种……坚持?”

“狗屁的坚持!”赵天成毫不客气地骂道。

“这就是典型的‘激励扭曲’!他那个时代的‘礼’和‘仁义’名声,成了一种扭曲的激励。在这种激励下,赢得战争、保护国家这个最根本的目标,反而被放在了次要位置。追求‘仁义’虚名成了首要目标,哪怕这会导致战败亡国!你想想,他手下的将士跟着这么个主将,是该努力杀敌取胜,还是该努力表演‘仁义’?这激励不是完全扭曲了吗?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虚名看得比实利还重,结果就是害人害己。”

扶苏一时语塞,以往读史,对宋襄公虽不赞同,但多少存有一丝对其“恪守原则”的复杂看法,此刻被赵天成赤裸裸地点破,只觉得那所谓的“仁义”确实显得可笑而可悲。

激励的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

“再说一个更贴近你们秦国的。”赵天成看着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