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听得如痴如醉,又冷汗涔涔。
他接受的教育让他熟悉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但赵天成却从一个全新的“叙事斗争”和“舆论操控”的角度将其串联起来,让他看到了百家争鸣背后那场看不见的、用故事和话语进行的惨烈厮杀。
原来思想领域的交锋,是如此生动和…“狡猾”?
李由的震撼更大。
法家也讲故事,比如“徙木立信”,但这更像是作为一个成功案例来宣传。
他从未意识到,其他学派竟然如此系统地运用“故事”作为武器。
而陛下“焚书坑儒”,试图用行政手段消灭异端思想,是否正是因为潜意识里感受到了这种“故事力量”的威胁,却又无法有效掌控和运用它,只能选择最简单的物理消灭?
这难道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赵天成看着两人变幻莫测的脸色,知道他们已经初步入巷,决定再下猛药,举一个更直接、更接近秦国的例子。
“说点更近的,你们秦国自己的事!”
李由和扶苏都点头。
“秦穆公‘失其骏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闻穆公为晋所围,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赵天成复述了这个着名的故事,然后问道:“这个故事,你们不觉得太完美了吗?三百人正好吃了马肉,穆公正好宽宏大量,后来打仗正好被这三百人救了。它的真实性有多高?难道没有可能是后世秦国的史官或者小说家为了塑造穆公的仁德形象和‘好人有好报’的价值观,而加工创作出来的吗?这个故事流传开来,对于塑造秦国君主并非只会严刑峻法的形象,对于收买人心,有没有好处?编这个故事的人,是不是在帮秦国搞宣传?”
扶苏彻底愣住了。
这个故事他耳熟能详,一直是作为穆公仁德的典范来传颂的。
他从未怀疑过其真实性,更没想过这可能是“宣传”。
赵天成冷笑一声:“还没完呢!再看秦始皇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他即位初期,嫪毐作乱,攻打蕲年宫。史载秦始皇‘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但后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