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战争的意义(2 / 2)

陛下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大搞建设,是否也有些类似?

只是规模更大、更彻底?

他心中凛然。

“进入春秋时代,战争的利益驱动更加明显。”赵天成继续道。

“齐桓公伐楚,理由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以及‘昭王南征而不复’,冠冕堂皇。但真实目的,是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推行‘尊王攘夷’战略,借此确立齐国霸主地位。战争是政治霸权的工具。最终楚成王承认错误,双方签订召陵之盟。齐国达到了威慑楚国、巩固霸权的政治目的,并未真正灭国略地,这是一种典型的霸权展示式战争。”

“晋楚城濮之战。直接起因是楚国围宋,宋向晋求救。深层原因则是晋文公流亡归国后,急于确立晋国霸权,与南方的楚国争夺对中原诸侯的控制权。这场战争的结果,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但并未解决晋楚矛盾,反而开启了两国长达数十年的争霸拉锯战。战争的驱动是霸权争夺,参战诸侯都被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

扶苏若有所悟。

原来战争并不总是你死我活,也可以是政治博弈的延伸。

这让他对“义战”有了更复杂的理解。

“再看吴楚战争。吴国崛起于东南,与楚国争夺淮河流域的控制权。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攻入楚国郢都。伍子胥是为报家仇,但吴国的国家动机则是打破楚国的战略压制,争夺江淮流域的土地、人口和战略通道。这场战争几乎灭楚,利益动机极其赤裸。”

蒙海听到这里,忍不住想:这不和秦国东出函谷,争夺天下形胜之地一个道理吗?战争的本质似乎确实离不开资源和地盘。

“到了战国,灭国战争成为主流,目的极其单纯:土地、人口、资源。”赵天成的语气变得冷硬。

“魏国攻占秦国河西之地。河西地区土地肥沃,战略位置重要,控制河西可以威胁秦国腹地。魏文侯任用吴起,夺取河西,设立西河郡。这是典型的以夺取肥沃土地和战略要地为目标的战争。”

“齐魏桂陵、马陵之战。表面是魏国攻赵、攻韩,齐国援救。实质是齐国通过军事手段,击败强大的魏国,阻止魏国独霸中原,并为自己争夺霸权铺平道路。战争是决定谁能统一主导权的关键较量。”

“长平之战。起因是秦国攻韩,夺取上党,上党民众降赵,赵国接受。但根本原因是秦赵两国战略决战的不可避免。赵国是当时唯一能在军事上勉强抗衡秦国的国家。秦国需要通过一场决定性胜利,彻底摧毁赵国的有生力量,扫平统一的最大障碍。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方主力,为灭国做准备。坑杀降卒四十万,体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极端残酷性和彻底性。”

听到长平之战,李由和蒙海的神色都凝重起来。

这是秦军功爵制下最“辉煌”也最血腥的战例。

李由想的是其背后的计算和冷酷,蒙海则感受到一种混合着自豪与战栗的复杂情绪。

“现在看秦国自己的战争历程,同样符合这些规律。”赵天成看向蒙海和李由。

“秦穆公时期,向东扩张被晋国阻挡,于是‘遂霸西戎’,向西征服戎狄部落。这是典型的在主要扩张方向受阻后,转向次要方向掠夺土地和人口,增强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