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似乎可以从小规模试点开始……
“考试内容在宋朝也有变化。”赵天成继续道,“北宋前期沿袭唐朝,考诗赋、帖经、墨义、策论等。后来王安石变法,认为诗赋浮华,无补于世,于是改革科举,罢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阐释经书义理、策论。就是时政策问取士。目的是选拔通晓经术、明达世务的人才。虽然王安石变法后来失败了,但他对科举内容的改革影响深远。后来虽然诗赋有时恢复,但经义和策论的地位再也动摇不了,成为考试的核心。”
扶苏又默默记住了一个名字!
王安石变法!
此时在扶苏的心中,只要是涉及这个宋朝的人物,绝对不简单!
“至于考试用的教材,主要就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是根本。后来朱熹等人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特别拎出来,做了详细注解,称为‘四书’,其地位甚至超过了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终极标准答案来源。考生答题不能随便发挥,必须严格遵循‘朱子’等大儒的注解,这叫‘代圣人立言’。”
“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就彻底僵化了。”
赵天成语气带着一丝惋惜。
“格式固定成‘八股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每部分都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死板,严重禁锢思想。考的就是你对四书五经的背诵和理解,以及你写八股文的技巧。”
“至于真正的才学、创造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而被压抑了。所以后期科举选拔出来的很多是只会掉书袋的书呆子,这也是科举制度最终走向衰落、被废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赵天成强调道,“不能因为它后期的僵化就否定它前期的巨大历史功绩。在它诞生和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科举制相对于世官制、举荐制、九品中正制,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公平竞争,择优录取’这八个字。它提供了一条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打破了血缘和门第对政治资源的垄断。”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流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梦想。虽然真正能从底层爬到顶层的凤毛麟角,但这希望本身,就像一盏明灯,吸引着无数读书人皓首穷经,也给了社会一个泄压阀和稳定器。”
“它保证了官员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能考上的,至少是下了苦功、熟读经典、擅长文字的人,基本保证了政府运作的文化基础。”
“它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皇权:选拔权收归中央,皇帝成为终极主考官,天下英才皆感念‘皇恩’。”
“它促进了文化教育和书籍传播:为了应考,民间教育发达,印刷术进步,知识传播速度加快。”
“它塑造了统一的意识形态: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文化认同。”
“当然,它的弊端也同样突出:内容僵化,禁锢思想;耗费学子一生精力于无用之学;催生了官场上的师生、同年关系网;并未真正实现完全公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始终存在等等。”
“这就是科举!想一想,是不是也很神奇啊?”赵天成看着扶苏的脸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