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历史的岔路(1 / 2)

离开苏军哨卡后,队伍并未感到丝毫轻松,反而像是从一道无形的栅栏中钻出,投入了更加广阔而叵测的天地。情报如同破碎的纸片,从四面八方零散传来,却又常常互相矛盾,拼凑出一幅模糊而危险的东北现状图景。

他们此刻,正站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岔路口。

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是相对好走、沿途村落较多的辽西走廊通道。这条路较为平坦,便于队伍中非战斗人员行进,理论上也能更快地接近目标区域。但据零星传来的消息和“夜莺”小组前出侦察的反馈,这条路上国民党正规军的活动异常频繁,巡逻队、运输车队往来不绝,甚至可能已有小股中央军先头部队进驻了沿途要点。风险极大,一旦遭遇,以他们目前的实力,几乎不可能全身而退。

另一条,则是向东北方向深入努鲁儿虎山余脉的崎岖山路。这条路地图上标识模糊,极其难行,要翻越数道山梁,穿过大片的原始林地和人烟稀少的区域。好处是能最大限度地避开国民党军的主力,隐蔽性强。但坏处同样明显:恶劣的地形和气候对队伍是严峻考验,补给获取困难,并且,这片区域历来是土匪“胡子”和各路山林队盘踞的老巢,敌情不明,危险性丝毫不低。

临时召开的决策会议上,气氛凝重。

“走大路太冒险了!”一位负责宣传工作的干部情绪激动,“我们这么多非战斗人员,还有技术专家,根本经不起任何碰撞!应该走山路,隐蔽第一!”

“走山路?你看看大家现在的状态!”另一位负责后勤的同志反驳道,他指着外面疲惫不堪、许多人带伤的队伍,“粮食快见底了,药品几乎没有!再进山折腾,没等遇到土匪,自己就先垮了!大路上好歹能有村落,或许能搞到点补给,也能打听到更确切的消息。”

“大路上那是往敌人枪口上撞!”

“山路上就是摸黑跳崖!”

争论僵持不下,双方都有道理,却又都无法说服对方。支队领导眉头紧锁,看着那份简陋得几乎只有几条线的地图,难以决断。这个选择,可能直接关系到这支历经千辛万苦才走到这里的队伍的存亡。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不由自主地投向了会议以来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锋。这一路上的事实证明,在军事和生存决策上,他的判断往往最为精准和关键。

林锋没有立刻说话。他走到摊开的地图前,手指先是在那条代表辽西走廊的线上缓缓划过,然后重重地点了点那几个标注着国民党军活动符号的区域。接着,他的手指移向那条蜿蜒曲折、代表山路的虚线,目光变得深邃。

他抬起头,看向争论的双方,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