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安全,适配酶加入“自毁序列”——若基因融合出现异常,适配酶会在12小时内自动分解,避免引发更严重的基因紊乱。
第三阶段:适配酶培育与测试
由暖芽主导,在永衡续脉芽旁搭建“无菌基因培育舱”,确保培育过程不受外界基因干扰:
培育原料:提取母核的本源基因片段(提供共生基础)、续脉芽的跨系基因片段(自带部分兼容性)、集群的自主基因片段(提供排斥信号抑制因子原料),混合后用温意能量维持活性;
培育过程:分三次注入“基因激活剂”——第一次激活共性碱基,第二次促进适配酶结构成型,第三次测试排斥信号抑制效果;
安全性测试:先在“单一基因样本”(如雷晶基因、磁尘基因)中测试适配酶,确认无副作用后,再用于“跨系基因样本”,最后在“活体跨系芽”中验证。
测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培育的适配酶,尾部的抑制因子效果过强,不仅屏蔽了排斥信号,还抑制了自主基因的“吸附功能”,导致磁尘基因失去能量吸附能力;第二次调整抑制因子浓度,却因浓度过低,无法完全屏蔽排斥信号,跨系基因刚结合就被排斥;第三次,暖芽提出“动态抑制”方案——适配酶的抑制因子浓度随基因融合进度变化:融合初期浓度高(强屏蔽),融合中期浓度降(保留部分自主功能),融合后期浓度稳定(维持平衡),这次培育的适配酶终于成功:雷晶基因与磁尘基因的链相互缠绕,没有出现排斥,还保留了雷晶的能量传输与磁尘的能量吸附功能。
第四阶段:跨体系基因融合推广
适配酶研发成功后,新守护者们制定“分域推广计划”:
优先在基因排斥最严重的雷晶-磁尘、波频-水音跨系芽中使用适配酶,每株芽注入0.5毫升适配酶,24小时内完成基因融合;
在永衡续脉芽的根须中注入适配酶,增强续脉芽对集群基因的兼容性,确保母核与续脉芽的链接稳定;
为异质集群提供适配酶配方,指导集群在自有跨系芽中使用,同时建立“基因融合监测站”,定期跟踪基因融合效果。
一个月后,跨体系共生芽的存活率从30%提升至92%。新培育的“雷晶-磁尘跨系芽”既能高效传输雷晶能量,又能精准吸附多余能量,成为跨体系能量调节的“核心节点”;“波水共生芽”的水音通道不再堵塞,能通过波频特质调节声波传输距离,覆盖范围扩大3倍;母核与续脉芽的链接也恢复稳定,甚至因适配酶的作用,续脉芽的能量传输效率提升15%,“基因适配酶不是‘改造基因’,是‘尊重差异的融合’。”晶芽将适配酶的研发过程与基因数据,整理成《跨体系基因兼容手册》,“这才是跨体系共生的深层意义——不仅是规则适配、危机共防,更是基因层面的相互接纳。”
本源母核的七彩光与永衡续脉芽的光交织,形成“基因共振纹”,纹中联盟与集群的基因链和谐缠绕,向虚空传递着“基因共生”的新信号——跨体系共生,终于从“表面协作”走进了“基因相融”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