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168章 幕后推手?孙太后的功与过

第168章 幕后推手?孙太后的功与过(2 / 2)

“细思极恐……她先是支持于谦救国,然后又默许甚至支持儿子复位杀于谦……这……”“熬夜会秃头”感觉脑子有点乱。

就在天幕上的网友们为孙太后是“功臣”还是“祸首”争论不休时,奉天殿前的氛围却有些不同。

经历过无数风浪、深知人性与权力复杂性的朱元璋和马皇后,看着天幕上关于孙太后的种种,脸上流露出更多的是复杂,甚至是一丝理解与同情。

马皇后轻轻叹了口气,对朱元璋低语:“重八,听着这些后世子孙的争论,我倒觉得,这位孙氏,也是个可怜人。”

朱元璋紧绷的脸色稍缓,他从一个开创者、一个父亲的角度,更能体会其中的无奈。他哼了一声,虽未直接赞同,但语气已不似之前那般暴怒:“她一个妇人,在那等境地,能怎么办?儿子被俘,国家将倾,她能同意立景泰帝,稳住大局,已算有些见识。为自己亲儿子、亲孙子留条后路,这是人之常情,换了谁在那个位置,怕是都会如此。”

马皇后点头,目光带着怜悯看向天幕:“最苦的,恐怕是她人生最后那六年。她拼尽全力,甚至可能暗中操作,终于把大儿子从南宫那口‘活棺材’里救了出来,重新推上龙椅。她以为,苦难结束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朱元璋接口道,声音低沉:“可她哪里想得到,她放出来的这个儿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虽然糊涂但或许还有几分温情的青年皇帝了。漠北的惊吓、被俘的屈辱、南宫七年的幽怨,早就像毒药一样,把那点人性啃噬得差不多了。”

“是啊,”马皇后感同身受地说,“她眼睁睁看着这个她不惜代价救出来的儿子,转头就杀了于谦,清算边将,倒行逆施……她心中的痛苦和后悔,恐怕比任何人都要深。她或许每天都在自责,是不是自己当初的决定,才造就了如今这个面目全非、疯狂清算的君王?这份迟来的、却无比沉重的内疚,日日夜夜啃噬着她的心,恐怕比任何疾病都更催人老。”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最终带着一丝罕见的、对后世子孙命运的慨叹,说道:“她算计了一生,为儿孙铺路,最后却发现自己亲手放出了一头……连自己都感到恐惧和陌生的怪兽。这最后六年,对她而言,不是安享晚年,而是活在亲手造就的噩梦里的煎熬。天顺六年……她是心力交瘁而死的。”

这番来自洪武时空开创者的体察,仿佛一道沉静的光,照进了那段纷乱的历史。它超越了简单的“功过”评判,触及了一个权力漩涡中的母亲,在其生命尽头所承受的、不为人知的精神酷刑。

“于是,我们回到了最初关于她死因的猜测。”朱迪钠将话题引回,“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看着于谦冤死,看着儿子清算功臣,看着朝局因为这场政变而再次动荡……这位精于算计、一生都在为儿子和孙子铺路的太后,是否会感到一丝内疚和疲惫?”

“也许,那份‘病因不详’的背后,确实有年老体衰,但或许也掺杂了难以言说的精神重压。”“心理分析师”再次尝试解读,“她达到了目的,儿子复位了,孙子依然是太子。但这个过程和结果,是否与她当初支持于谦守卫北京时的初衷,已经背道而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撕裂,可能加速了她的衰老和死亡。”

“当然,这只是猜测。”朱迪钠强调,“历史的真相早已湮没。孙太后,这个在明前期政治漩涡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女人,她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她不是传统的贤后,也并非简单的妖后。她是一个在帝国危难时刻,努力平衡家国利益与个人情感的母亲。她的抉择,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大明,却也埋下了更深的祸根,并最终可能反噬了她自己的内心。”

天幕在孙太后晚年可能独坐深宫、神情复杂的想象画面中缓缓暗下。她的一生,与儿子朱祁镇的命运紧紧捆绑,功过是非,如同她最后的死因一样,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与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