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162章 落入文官手中的明军

第162章 落入文官手中的明军(2 / 2)

“首先,就是‘九门紧闭,绝不开城’。”朱迪钠强调,“无论城外是皇帝叫门还是敌军诈降,城门绝对不能开!这是用宣府、大同的坚守和朱祁镇被俘的惨痛教训换来的第一条铁律。从此,城门司的指挥权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次,是‘外军布阵,背城而战’。”画面显示明军主力在城外列阵,与城头守军形成犄角之势。“于谦力排众议,拒绝将各地勤王军放入城内休整,而是直接部署在城外关键位置。这样做,既避免了大军入城可能带来的混乱和消耗,也使得防线向外延伸,增加了防御纵深,迫使敌军无法直接攻城。”

【军事常识】发弹幕解读:“这是非常高明的策略。背城列阵,士卒无退路,唯有死战。而城头火力可以覆盖支援,相当于给野战部队加了个无敌buff。当然,这对城外部队的意志是极大考验。”

“大家发现没有,”朱迪钠引导着观众,“这些在危急关头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策略,带着强烈的‘文臣思维’烙印——重全局谋划、重后勤调配、重制度规则、重心理防线。”

他对比道:“想想永乐年间北征,靠的是名将率领精锐骑兵长途奔袭,打的是机动和歼灭。而北京保卫战,打的是体系,是消耗,是意志。于谦更像一个顶级的cEo,将北京城及其周边资源整合成一个高效的战争机器。”

“反观此时的武将集团,”朱迪钠调出了随驾土木堡的阵亡勋贵名单,“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几代人积累的、能征善战的功勋贵族几乎一扫而空。剩下的武将,要么资历尚浅,要么能力平庸,在如此国难当头的决策中,几乎集体失声。”

“活下来的石亨等人,更多是作为出色的战术执行者,而非战略决策者存在。”“历史课代表”补充道。

奉天殿前,朱元璋和朱棣都沉默了。他们一手打造的,以淮西勋贵和靖难功臣为核心的军事贵族集团,在这场荒唐的亲征和惨烈的守城中,宣告了时代的终结。

朱棣喃喃道:“难道……日后这兵权,真要尽入文臣之手?”他语气复杂,既有对武将集团不争气的愤怒,也有一丝对未来的担忧。

天幕上的弹幕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格局打开”发言:“我觉得,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自洪武、永乐以来,由开国、靖难功臣及其后代主导军队的时代结束了。文官系统,通过于谦这样的杰出代表,不仅接管了行政,也开始深度掌控军事指挥权。”

“制度史观察者”深入分析:“这不是偶然。科举制下,文官系统有稳定的人才输送和更替机制。而勋贵集团依靠世袭,极易出现能力退化。此消彼长,加上这次近乎团灭的打击,文官掌兵成为必然。于谦只是将这个进程大大提前并固定了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逻辑鬼才”抛出疑问,“文官掌兵,是好是坏?”

“短期看,在特定时期(如守城),文官的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可能更有效。”“熬夜会秃头”分析,“但长期看,会不会导致军队进取心不足,过于保守?而且文官内部的党争,会不会更容易蔓延到军队?”

“无论如何,”朱迪钠总结道,“北京第一次保卫战的成功经验——九门紧闭、外军布防、统一指挥、严明军纪——成为了此后大明都城防御的范本。这套由文官主导设计、在危难中淬炼出的‘北京守则’,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将经历三次严峻的考验。”

天幕上依次闪过“庚戌之变”(嘉靖朝)、“己巳之变”(崇祯朝,后金第一次入塞)、以及明末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模糊影像。

“而于谦,以其巨大的威望和事功,为文官深度介入乃至主导军事事务,提供了最光辉的范例和最充分的理由。自他之后,兵部尚书(本兵)的地位急剧上升,总督、巡抚等文官统帅武将的体制也逐渐成熟和完善。”

“大明军队的控制权,不可逆转地,‘文官化’了。”

天幕在于谦屹立城头的背影和紫禁城深沉的重檐下缓缓暗下。一场危机的解除,却开启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新时代。帝国的武功,将从此被深深烙上“文治”的印记,其间的得失功过,留待后人无尽评说。奉天殿前的两位太祖太宗,目光穿透时空,仿佛已看到了那迥异于他们时代的、文牍与刀剑并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