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则是更为现实的‘经济勒索’派。”朱迪钠继续道,“更多首领认为,让明朝投降不现实,不如趁机索要巨额的金银、布匹、粮食和铁器。用明朝皇帝换回足够瓦剌各部享用多年的财富,夯实根基,这才是最实在的。”
“也先本人则在两者之间摇摆。”朱迪钠总结,“他内心或许有更大的政治野心,但也清楚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他决定先试探一下明朝的反应。于是,在‘善待’朱祁镇的同时,瓦剌的使者带着也先的条件,开始向北京进发。”
“我猜明朝肯定不会答应政治条件。”“逻辑鬼才”判断。
“但谈判过程肯定很屈辱……”“今天吃啥好呢”已经预感到不妙。
天幕下,朱元璋和朱棣都屏住了呼吸。他们知道,接下来就是考验大明脊梁的时刻了。是屈辱地妥协,还是……另有一条路?
天幕在瓦剌使者骑马南下的画面中暗下,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北京的混乱,瓦剌的算计,一切都悬而未决。大明的命运,走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
“家人们,就在北京城人心惶惶,孙太后和郕王朱祁钰六神无主,满朝文武大多主张南迁逃跑的至暗时刻,”朱迪钠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宣告般的力度,“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像一道撕裂乌云的闪电,用近乎咆哮的声音,稳住了即将倾覆的大明江山!”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面容清瘦、目光却如岩石般坚定的文官形象——兵部左侍郎,于谦。
“于谦!”朱迪钠调出了他的履历,“此人并非中枢核心,但为官清廉,能力卓着,在地方和兵部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刻,他成为了主战派的灵魂人物!”
画面重现了那次决定大明命运的朝议。
文官甲(惊慌失措):“京城疲卒羸马不满十万,如何能战?当速速南迁,仿南宋故事,以图后举!”
于谦(厉声呵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当速召四方勤王兵,誓死守卫北京!”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震醒了惶惑的朝臣。”“历史课代表”发来赞叹的弹幕。
“于谦紧接着提出了稳定人心的核心策略。”朱迪钠继续道,“第一,请郕王朱祁钰正式监国,总揽朝政,确立领导核心!第二,立刻调取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运粮军,火速驰援京师!第三,肃清朝廷内部,稳定物价,动员全城军民,准备背水一战!”
奉天殿前,朱元璋和朱棣原本紧锁的眉头,终于稍稍舒展。朱元璋更是忍不住低喝一声:“好!这才是我大明的臣子!有骨气!有担当!”朱棣也目光灼灼地盯着于谦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力挽狂澜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