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北征,朱高煦带着赫赫战功和更加膨胀的野心回到了应天。”朱迪钠的语气带着山雨欲来的压抑,“然而,等待他的不是父皇的进一步青睐,而是一记重锤!”
天幕画面转向庄严肃穆的宫廷,一场册封大典正在举行。
“永乐九年,就在朱高煦北征归来后不久,永乐帝朱棣做了一件意义极其重大的决定——正式册立太子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孙!”
这“皇太孙”三个字,如同惊雷,炸响在朱高煦的耳边,也通过天幕,清晰地传到了洪武年间众人的耳中。
“这一下,可真是戳到朱高煦的肺管子了!”朱迪钠形象地比喻道,“他为什么赖在京城不走?不就是盼着身体不好的大哥哪天撑不住了,他能以‘有功、年长、贤能’(绝非自认)的姿态顺理成章地接过太子之位吗?可朱棣立了太孙,这信号就太明显了——就算太子真的早逝,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也是他朱瞻基!你朱高煦,终究是个叔叔,是个臣子!他多年来隐忍、经营、甚至不惜变卖家产搏军功所构建的希望大厦,在这一刻,地基崩塌了。”
画面中,朱高煦在得知消息后,脸色铁青,手中的酒杯几乎要被捏碎。他与朱棣之间,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吵,虽然具体内容史载不详,但那弥漫的怒火与失望,隔着天幕都能感受到。
奉天殿前,朱元璋目光微凝。立太孙……老四这是在学他啊。但这无疑是将次子逼上了绝路。朱棣本人则是心中一沉,未来的自己,用这种方式断绝次子的念想,固然是维护稳定,但手段是否过于决绝?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无法弥补的裂痕。
“裂痕一旦产生,便难以愈合。”朱迪钠继续讲述,“时间到了永乐十二年,第二次北征漠北在即,大军集结,气氛紧张。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不知又因何事触动了朱高煦敏感的神经,他竟然在朱棣面前,说出了极其冲动和带有威胁意味的话!”
天幕上,出现了朱高煦与朱棣对峙的场景,朱高煦情绪激动,几乎是吼着说道:“我哥的儿子(指朱瞻基)是你的孙子,难道我的儿子(指汉王世子)不是你的孙子?既然父皇不喜我的儿子,我将他送回南京好了!”
“说完,”朱迪钠语气带着不可思议,“这位汉王殿下,竟然真的不管不顾,在大军还有一个月就要誓师出发的紧要关头,亲自把自己的儿子,汉王世子朱瞻壑,一路送回了应天!”
这操作,让天幕下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这简直是拿军国大事当儿戏啊!”有文臣忍不住低呼。
“嘿,这是跟自己老子赌气,也是表明态度:你不把我儿子当孙子看,我就不让他留在你眼前碍眼!”有勋贵咂摸出点味道,但同样觉得此举太过鲁莽。
“临战之前,主帅与大将发生如此激烈的冲突,还涉及皇孙,这仗……”也有人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