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前,再次陷入了沉默。只有天幕上朱迪钠的声音,还在讲述着那场看似胜利,却让所有人心情沉重的进军。
天幕上,朱迪钠的话锋陡然一转,带来了新的变数:“然而,事情并未完全按照某种‘默契’发展下去。当李景隆再次放弃济南南逃后,燕军面前却并未再现德州那般门户大开的景象。”
画面中,济南城头旌旗招展,守军严阵以待,与之前望风披靡的城池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次,有人站了出来。”朱迪钠介绍道,“山东参政铁铉,以及一路跟随李景隆败退下来的都督盛庸,这两位将领再也无法忍受这种近乎资敌的溃逃。他们收拢残兵,整合济南守军,决心以此城为依托,坚守到底,以尽人臣之责,阻挡燕军兵锋。”
这一变化立刻在天幕上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争论:
【网友“战略迂回派”发言:我觉得燕王根本没必要打济南!他的最终目标是南京,应该绕过坚城,直插腹地!】
【网友“现实分析帝”立刻反驳:楼上想得太简单了!建文二年的时候,朱棣哪有那么大的野心和实力直接推翻建文?他当时最大的诉求是生存和谈判筹码!不拿下济南,河北和山东就无法连成一片,他的侧翼和后方永远暴露在朝廷的攻击之下。别忘了,朝廷随时可以从辽东、河北南部和山西再次组织三面合围!只有控制济南,他才能有一个相对稳固的战略根据地,进可威胁江淮,退可割据北方,这才是他当时最现实的选择!】
这番分析鞭辟入里,指出了朱棣在战争中期面临的真实战略困境和有限目标。
朱迪钠看着争论,总结道:“无论历史上的朱棣在建文二年是否亲自兵临济南城下,亦或是其部将所为,但‘济南之战’在整个靖难之役的叙事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官修史书和野史笔记都绕不开它。我们今天不妨就将它作为一个关键节点,来看看这场改变了战争节奏的攻防战。”
他巧妙地处理了可能存在的历史争议,将焦点引向了战役本身的重要性。
听到这里,天幕下的洪武君臣们也彻底打起了精神。
朱元璋目光锐利,身体微微前倾。他知道,战争不可能永远靠对手的“默契”和“馈赠”进行下去,真正的考验迟早会来。济南,就是第一块试金石。
朱标也是全神贯注,他想知道,除了李景隆那样的“奇葩”,建文朝廷是否还有真正能战、愿战的将领。
徐达、冯胜、耿炳文等老将更是屏息凝神。作为沙场宿将,他们太清楚济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控制济南,就相当于扼住了山东半岛的咽喉,打通了北上南下的要道。朱棣若想真正立足,济南是必争之地!而铁铉和盛庸的坚守,则将检验燕军真正的攻坚能力,以及战争的血腥程度是否会骤然升级。
按照天幕预告,这场内战要持续四年,如今才过去一年多一点。济南之战的结果,很可能将决定接下来两年多战争的走向和惨烈程度。所有人都想看看,这座意外的坚城,能否挡住势头正盛的燕军,又将给这个已然元气大伤的国家,带来怎样的变数。
奉天殿前,气氛再次变得凝重而专注,等待着天幕揭示济南城下的血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