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89章 胜利的代价与大明的内伤

第89章 胜利的代价与大明的内伤(2 / 2)

朱元璋缓缓闭上眼睛,仿佛不忍再看那损失清单。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在未来,北方的蒙古骑兵因为大明边军虚弱而再次南下劫掠的场景……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儿子和孙子之间的这场战争。

天幕上,在弥漫的惋惜情绪中,也夹杂着一些试图寻找积极因素的评论。

【网友“乐观派”发言:大家也别太悲观了,至少经过这场血战,燕军那边的将领像朱高煦、张玉、朱能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快速成长起来了。】

【网友“现实主义者”补充:而且因为是内战,很多战败被俘或者投降的南军士兵,之后大多被编入了燕军序列。这总比他们全部战死要好,至少保住了这些经历过战火的老兵,也算是为大明保留了一丝元气吧。】

这些言论,试图在惨痛的损失中寻找一丝“不幸中的万幸”。然而,这种宽慰在天幕下洪武君臣听来,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苦涩。用自己人的鲜血来锻炼将领,通过吞并自己人的部队来补充实力,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何来“万幸”可言?

今日的天幕直播,就在这片沉重而复杂的气氛中结束了。光芒敛去,夜空恢复沉寂,但压在人们心头的巨石却并未移除。

当朱元璋宣布散朝,文武百官依次沉默地退出奉天殿时,气氛格外的压抑。没有人交谈,每个人都在消化着天幕带来的冲击,思考着未来的走向,以及自身在这场尚未发生、却已注定惨烈的漩涡中的位置。

就在这人流中,一位身着七品官袍、面容刚正的中年官员,停下了脚步。他正是被天幕点名为“建文四傻”之一的方孝孺。他的脸色苍白,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他看着走在前方的老师宋濂,快步赶了上去,深深一揖,声音不大,却清晰地说道:“老师,学生……已决定向陛下上书,辞去官职。”

宋濂缓缓转过身,看着自己这位以气节和学问着称的学生,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情绪。他没有感到意外,只是静静地问道:“为何?”

方孝孺抬起头,望着那已空无一物的夜空,语气带着一种看透般的疲惫与决绝:“天幕所示,未来官场之诡谲,帝王心术之难测,非学生所能应对。学生性情愚直,恐非庙堂之器。继续留任,于国无益,于己……恐怕也只能徒惹祸端,甚至累及师门。”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学生思来想去,或许唯有退回书斋,专心教书育人,将圣贤道理传于后世,方能不负平生所学,求得内心安宁。”

他将心中酝酿已久的决定说了出来。官场,这片充斥着权谋、站队和血腥的未来战场,确实不适合他这种理想主义的读书人。

宋濂静静地听着,没有劝阻,也没有鼓励。他只是深深地看了方孝孺一眼,那目光中有关切,有惋惜,也有一丝更深沉的无奈。他缓缓地点了点头,只说了两个字:“也好。”

然后,他便转过身,继续随着人流默默向前走去。

方孝孺看着老师离去那略显佝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明白老师那声“也好”背后的含义。官场的确不适合他,但……退回书斋教书,难道就真的是一条坦途吗?

经此天幕,他方孝孺的名字已经和“建文忠臣”、“迂腐书生”乃至“祸首”之类的标签绑在了一起。未来那位可能的胜利者燕王朱棣,会如何看待他?那些想要讨好新朝的人,又会如何对待他这样一个“前朝余孽”?

他辞官教书,真的会有人敢来做他的学生吗?会不会反而因此牵连了那些无辜的学子?

想到这里,一股比官场失意更深的寒意,悄然浸透了方孝孺的心。他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困局:进退皆危。

他站在原地,良久未动。夜色笼罩下来,将他的身影拉得细长,显得格外孤独。他的辞官,并非解脱,而更像是一种在时代洪流碾压而来之前,无可奈何的、无声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