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画面流转,呈现出一种紧张而又略带荒诞的氛围。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戏谑,解说着关键的一幕:
“建文朝廷终于下定决心要对燕王动手了。他们给北平都司张昺、谢贵等人下达了秘密旨意,要求逮捕朱棣。但是,这道圣旨却带着一个极其矛盾的枷锁——”朱迪钠顿了顿,强调道,“旨意明确要求:绝不能重演湘王朱柏那般被迫自焚的惨剧,更不许惊扰、伤害燕王府内的王妃、世子及郡主们!”
“这道充满‘仁德’却又缚手缚脚的旨意,直接影响了张昺、谢贵的行动计划。”天幕上出现了张、谢二人在衙署内商议的场景,“他们不敢强攻王府,怕逼死朱棣或者伤及女眷孩童,担不起责任。最终,他们采纳了燕王府长史、早已暗中投靠朝廷的葛诚的建议:以王府内藏匿‘罪犯’为由,只带数百名精锐士兵,前往王府‘捉拿案犯’,伺机控制乃至逮捕朱棣。”
画面中,张昺、谢贵带着数百兵士,浩浩荡荡却又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地来到了燕王府大门前。他们自以为计划周密,内有葛诚作为内应,外有大军(相对王府护卫而言)压阵,对付一个已经“疯癫”的王爷,还不是手到擒来?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视为秘密武器的内应葛诚,其告密行为早已被另一个关键人物——张信,提前泄露给了朱棣!”朱迪钠的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悬念,“朱棣的‘疯病’瞬间痊愈,一个极其大胆、精准的反杀计划已然布置妥当。”
天幕上,燕王府的大门缓缓打开,张昺、谢贵并未遇到想象中的抵抗,反而被“恭顺”地请了进去。他们或许还在心中嘲笑燕王府的虚弱,或许在盘算着如何不动声色地找到并控制朱棣。
镜头跟随着他们进入王府深处,气氛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当他们被引至一处厅堂,以为即将见到“疯癫”的燕王时,等待他们的,却是早已解除伪装、目光锐利如鹰的朱棣,以及他身边如狼似虎、手持利刃的朱高煦、朱高燧等护卫!
变故突生!
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徒劳的挣扎。在绝对的地理优势和精心准备的埋伏下,张昺、谢贵这两个建文朝廷在北平的最高军政长官以及作为内应的葛诚,甚至连有效的反抗都没能组织起来,就在惊愕与绝望中,被当场格杀!
画面血腥而直接,三颗人头滚落在地,象征着建文朝廷在北平的权威被瞬间斩首!
“精彩!”奉天殿内,一直紧盯着天幕的朱元璋,看到这干净利落、果断狠辣的一幕,竟然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右手甚至忍不住在御座扶手上一拍!
作为一名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深谙斗争残酷性的开国皇帝,他太清楚这种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的代价,也太欣赏这种抓住时机、一击致命的果决!朱棣这一手“请君入瓮”,利用对手的轻敌和圣旨的束缚,在自家地盘上以最小代价解决最大威胁,手段之老辣,行动之迅捷,就连朱元璋也不得不心生赞叹。
这声下意识的喝彩,让殿内本就紧张的气氛更加诡异。马皇后担忧地看了丈夫一眼,徐达等人则将头埋得更低。
朱元璋也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脸色迅速沉了下来。他欣赏的是这种战术层面的果断狠辣,但这份狠辣是用在对抗他指定的合法朝廷上的!这更加证明了朱棣的威胁有多大。
他的心情极其复杂:一方面为朱棣表现出的能力和魄力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属于枭雄之间的共鸣和欣赏;另一方面,这股力量对准的是他的继承者,是他想要维护的秩序,这又让他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忌惮。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试图掩饰刚才的失态,语气森然,“逆子倒是好手段!只可惜,用错了地方!”
但他的内心,却因这精彩的反杀,对朱棣的评价再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个儿子,不仅仅是有野心,他确实拥有将野心付诸实现的可怕能力。处置这样一个儿子,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一时之怒,更需要深思熟虑的权衡和……或许,一丝不易察觉的谨慎。
天幕上,有网友将朱棣在燕王府内的这场反杀与唐朝的玄武门之变相比较,提出了一个许多现代人可能都有的疑问:
【网友“历史小白”提问:为啥这些政变啊,造反啊,总要等到别人打上门了,刀架脖子上了才动手?像朱棣这样,既然都知道张昺、谢贵要来抓他了,干嘛不提前派人把他们俩在都司衙门就做了?或者直接带兵强攻都司衙门,先下手为强不是更干脆?】
这个问题刚在天幕上显现,还没等朱迪钠或者其他网友解释,奉天殿内,龙椅上的朱元璋却像是听到了一个极其幼稚的问题,几乎是本能地,带着一种老兵油子看新兵蛋子的不屑语气,嗤笑一声,开口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