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天幕上的讨论几乎要将朱棣的“靖难”描绘成一场因对手太蠢而轻松获胜的漫步时,终于有相对冷静的网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试图将众人从“结果倒推”的惯性思维中拉出来。
【网友“历史风险分析师”发言:大家冷静点!我们是不是都被结果蒙蔽了?朱棣赢了不假,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觉得他赢得很容易,甚至理所当然!】
【网友“细节考据派”补充:没错!复盘整个靖难过程,朱棣几乎每一步都走在悬崖边上,容错率极低!建文朝廷坐拥整个大明的资源,他可以输十次、二十次,只要有一次能抓住朱棣的致命失误就够了。但朱棣呢?他一次都输不起!】
【网友“白沟河前夜”举例:别的都不说,就说决定性的白沟河之战前,朱棣有多少次险些全军覆没?多少次以少胜多、死里逃生?任何一次,只要建文军队的指挥稍微靠谱一点,或者运气不在朱棣这边,历史就要改写了!朱棣这不是在打仗,他是在用身家性命进行一场豪赌!】
这番从风险角度出发的分析,如同给沸腾的讨论浇了一盆冷水,也让天幕下的众人,从对朱棣“逆天”运势的惊叹中,稍稍清醒了一些。
奉天殿内,一直阴沉着脸的朱元璋,在听到这番关于“输不起”的论述时,紧绷的神色微微一动,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共鸣。
他下意识地转过头,对身旁同样面色凝重的魏国公徐达说道:“天德,听到没?后世这小子说的,倒有几分道理。”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郁,“当年咱们跟陈友谅在鄱阳湖血战,情形不也差不多?他陈友谅兵多船巨,输了一场两场,退回武昌还能卷土重来。但咱们呢?咱们输一场,就万劫不复!那时候,咱们不也就是在用命去赌?赌赢了,才有今天的大明江山。”
这番感慨,是朱元璋难得流露出的、对过往艰难岁月的情怀。他仿佛从朱棣那“一次失败就可能全盘皆输”的处境中,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这股共鸣极其微弱,远不足以抵消他对朱棣“野心”的愤怒和猜忌,但确实在他冰冷的杀意中,投入了一颗关于“不易”与“风险”的石子,激起了细微的涟漪。
徐达连忙躬身:“陛下圣明,当年确是步步惊心,全赖陛下洪福齐天,将士用命。”他心中却是一叹,陛下能理解当年创业的艰难,是否能因此对燕王多一丝……宽容?但这个念头刚起,就被他自己掐灭了,他知道这近乎奢望。
然而,朱元璋此刻还不知道,就在他因网友的分析而心生一丝微妙共鸣的时候,整个应天府,几乎只有他和马皇后、太子朱标三人,还被蒙在鼓里,对那个正在疯狂传播的、关于“处死朱棣,改立徐妙云为太子妃”的惊天流言一无所知。
这流言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远超想象,勋贵府邸、文武衙门、甚至市井之间,都已暗地里传得沸沸扬扬。可偏偏,这消息就像被一堵无形的墙挡在了皇宫之外,尚未传到这权力中枢的顶端。
原因无他,只因为这流言的内容太过骇人,牵扯太大。负责侦缉天下的锦衣卫,自然早已捕捉到了这股汹涌的暗流。但此刻,新上任不久的锦衣卫指挥使廖二虎,正面临着他职业生涯中最艰难、最危险的抉择。
他拿着那份记录了流言详细内容的密报,在自己的值房内坐立不安,冷汗涔涔。
报,还是不报?
如果报,该先报给谁?
直接报给皇上?廖二虎几乎能想象到朱元璋听到这流言后的震怒。盛怒之下,第一个被迁怒、被当作泄愤对象或者“办事不力”替罪羊的,很可能就是他这个负责情报的锦衣卫头子!那真是死路一条!
先报给太子?太子仁厚,或许能暂时压下一二,但此事关乎东宫,太子会如何反应?会不会觉得自己别有用心?
先报给皇后娘娘?娘娘贤德,或能转圜,但终究绕不开皇上……
廖二虎感觉自己手里捧的不是一份密报,而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无论他如何处理,都可能把自己炸得粉身碎骨。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知道得太多,有时候是一种巨大的灾难。他此刻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才能在这滔天巨浪中,找到一条最安全、哪怕只是能让他晚死一会儿的缝隙。
皇宫之内,暂时还维持着暴风雨前最后的、诡异的平静。而宫外,那足以掀翻许多人命运的流言,正在阴影中蓄势待发。廖二虎的犹豫,恰恰成了这短暂平静的最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