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耿炳文的恐惧(2 / 2)

御座之上,朱元璋保持着那个微微佝偻、手撑御案的姿势,一动不动。他的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仿佛穿透了宫殿的穹顶,看到了那遥远而可怕的洪武三十一年,看到了那口可能提前为他准备好的、冰冷的棺椁。马皇后紧紧握着他另一只冰凉的手,眼中充满了无尽的担忧与悲戚,却不敢出声惊扰。

太子朱标被内侍扶着,脸色依旧苍白,呼吸急促。燕王朱棣垂首而立,阴影掩盖了他脸上所有的表情,只有紧握的双拳微微颤抖,暴露着他内心的滔天巨浪。李善长瘫坐在地,尚未从打击中恢复。徐达眉头紧锁,目光深沉地扫过全场,最终落回朱元璋身上。

这令人窒息的沉默,足足持续了半个时辰。

终于,朱元璋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他极其缓慢地、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般,抬起了头。那双曾经锐利无比的眼睛,此刻布满了血丝,却重新凝聚起一种混杂着极致疲惫、冰冷与某种决绝的光芒。

他先是侧过头,看向身旁一直守护着他的马皇后。四目相对,没有言语。马皇后从他眼中看到了那惊涛骇浪后的残骸,也看到了废墟之下重新燃起的、属于洪武大帝的意志。她轻轻回握了一下他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继而扫向下方的群臣。他看到了李善长的失魂落魄,看到了徐达的凝重,看到了朱标的惊惶,也感受到了朱棣那压抑的激动。

他没有解释,没有咆哮,甚至没有去追问任何细节。

他只是抬起那只一直撑着御案的手,对着李善长和徐达的方向,极其疲惫,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轻轻挥了挥。

那是一个清晰无误的指令:退下。

李善长和徐达瞬间领会。两人挣扎着起身(李善长还需旁人搀扶),深深地躬身行礼,没有再多说一个字,便在一众内侍的引导下,默然无声地、步履沉重地退出了奉天殿广场。其他的勋贵文武,也如同潮水般,悄无声息地依次退去。

偌大的奉天殿前,很快便只剩下帝后、太子、燕王以及侍卫内官。

朱元璋依旧坐在龙椅上,望着空荡荡的广场,望着那恢复宁静的夜空。马皇后之前的话语,此刻清晰地在他脑海中回响起来:“……如今是洪武十一年,离那洪武二十六年,尚有十五年光阴。纵使天幕所言皆为注定,难道我们就不活这十五年了么?该做的事要做,该尽的心要尽,若最终无力回天,那便好好度过这剩下的岁月……”

是啊,现在才是洪武十一年!

一切,都还来得及!

天幕的预言,如同一场最残酷的噩梦,但也如同一份最珍贵的天启!它提前揭示了那条通往深渊的血色路径,那么,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斩断这条路径!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和冰冷。

首先,那个被预言将成为导火索的孙子——朱允炆!那个未来可能默许甚至参与谋害自己的人!他绝不能再有任何继承大统的可能!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最后一丝因为隔代亲而产生的柔软也彻底消失。他之前将朱允炆送回凤阳祖陵看管,还带有一丝观望和惩戒之意。但现在,这个决定变得无比正确和坚决。凤阳,将是那个孩子最终的归宿,他此生,绝不能再踏足权力中心半步!

未来的大明江山,必须交给一个有能力、有魄力,并且……绝不会让自己死得那般不明不白的人!

夜风吹动他花白的须发,这位洪武大帝挺直了脊梁,眼中燃烧着一种近乎冷酷的重生之火。天幕带来的不是绝望,而是一个逆转命运的、血淋淋的契机。

洪武十一年的这个夜晚,因为一场来自未来的死亡预告,大明王朝的航向,正在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