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耿炳文的恐惧(1 / 2)

天幕之上,关于朱元璋死因的可怕推测仍在发酵,那些被提及的名字,如同烧红的铁块,烫在洪武十一年时空的当事人心上。

黄子澄、方孝孺,这两位如今尚在翰林院任职或国子监刻苦攻读的年轻学子,听到自己的名字竟然与“谋害太祖”这等弥天大罪联系在一起时,瞬间面无人色。黄子澄手中的书卷“啪”地落地,他僵在原地,浑身冰凉;方孝孺则猛地闭上眼,嘴唇剧烈颤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被千刀万剐的惨状。他们想不通,自己未来为何会卷入如此滔天巨案?

而更感到灭顶之灾降临的,是年仅十几岁的徐允恭(徐辉祖)和李景隆!

徐允恭(魏国公徐达长子,未来袭爵后名徐辉祖)在家中习武的校场上,听到天幕将自己列为“可能参与者”时,手中的长枪“哐当”一声脱手坠地。他脸色煞白,冷汗瞬间浸透了内衫。他虽然年轻,但出身将门,太清楚“弑君”二字意味着什么——那是诛灭九族、万劫不复的罪孽!一旦坐实,别说他自己活不过明天,就连在奉天殿内的父亲魏国公恐怕再也回不到魏国公府了!他仿佛已经看到锦衣卫冲入魏国公府,明晃晃的绣春刀向他劈来的场景……

同样年纪的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正在府中指挥着人们收拾祖父的灵堂,听到天幕点名,直接腿一软瘫坐在地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他平日里仗着家世,在应天城也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但此刻,巨大的恐惧攫住了他稚嫩的心灵。他明白,如果未来的自己真的参与了谋害皇帝,别说见到明天的太阳,就是此刻立刻被拉出去砍头,也无人能救!

就在这恐慌蔓延之际,天幕上网友的讨论再次转向,将矛头指向了更可能具备能力和资历的人:

【网友“深度分析帝”发言:就算朱元璋真是被害死的,也不太可能是徐辉祖、李景隆这两个年轻人主导。一个是朱棣的亲小舅子,一个是朱棣的铁杆发小,朱允炆除非脑子进水了,否则怎么可能把弑君这种关乎身家性命的事交给他们?别忘了,还有两个更重要的人没提——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他们可是洪武朝硕果仅存、且手握兵权的老将了!】

此言一出,远在各自府邸的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同时感到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

耿炳文正在书房擦拭他的佩刀,闻听此言,手一抖,锋利的刀刃险些割伤手指,脸色瞬间变得灰败。而郭英更是惊得从榻上跳了起来,心脏狂跳不止,几乎要晕厥过去!参与谋害太祖?这罪名足以让他们两家瞬间化为齑粉!

然而,天幕上紧接着的消息,又让郭英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生机:

【网友“逻辑推理王”立刻反驳:武定侯郭英不可能!你们别忘了,他的亲姐姐郭宁妃,曾经在马皇后之后执掌了后宫十年的人,在朱元璋去世后,可是被朱允炆以朱元璋遗诏的名义,下令殉葬了!如果郭英真的参与了谋害朱元璋的阴谋,并且是核心成员,朱允炆再怎么着,也不可能在执行殉葬时,连他亲姐姐的命都不保吧?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至少要留郭宁妃一命以示拉拢和封口!】

“姐姐……殉葬……”武定侯府的郭英,听到这里,先是因姐姐的结局而心中一痛,但随即,一种劫后余生般的虚脱感席卷全身!他双腿发软,踉跄着扶住柱子,大口喘息,冷汗早已湿透重衣。

‘万幸……万幸啊!’他心中疯狂呐喊,‘姐姐……你虽然不幸,但你被迫殉葬,无形中却救了咱们郭家满门啊!’天幕的分析合情合理,既然姐姐都被殉葬了,他郭英参与弑君的嫌疑确实被洗清了大半!这简直是不幸中的万幸!

与郭英的“侥幸”相比,长兴侯耿炳文的心却沉入了无底深渊。

天幕……没有再提他。

没有像对郭英那样,有后续的分析来为他开脱或者坐实。这种沉默,反而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宣判。联想到之前天幕透露的,他的儿子未来会娶太子朱标的女儿江都郡主,这意味着他耿家将彻底绑在太子一系(也就是建文帝一系)的战车上。

‘就算我当时老了,糊涂了,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与……’耿炳文颓然坐倒在太师椅上,眼神绝望,‘可我那成了驸马的儿子呢?他年轻气盛,又深得太孙(建文帝)信任,在那等关键时刻,他会不会……会不会背着我,做出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这个念头如同毒蛇,死死缠住了耿炳文的心脏。父债子偿,子罪亦可能累及全家!天幕没有再为他辩解,而他与未来皇太孙一系紧密的联姻关系,仿佛已经为他未来的命运,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血色的阴影。

他坐在昏暗的书房里,听着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只觉得前路一片黑暗,看不到丝毫光亮。

天幕的光芒,终于在透露了那足以颠覆一切认知的惊天秘闻后,如同燃尽的篝火般,缓缓黯淡、消散,重归于深邃的夜空。

然而,奉天殿前的死寂,却并未随着天幕的消失而打破。那“活埋”的指控,那围绕朱元璋之死的重重迷雾,那一个个被点名的、可能参与其中的臣子名字……所有这些信息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令人窒息的精神冲击,让所有人都如同被施了定身咒,僵立在原地,脑海中一片空白,无法思考。

时间,在这极致的寂静中仿佛凝固了。夜风吹拂着旌旗,发出单调的呜咽,更添几分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