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钠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如同命运的判官,清晰地传递到大明四境的每一个角落,引得万籁俱寂,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受命率领大军平定甘肃羌人的叛乱。这一次,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将,独立统领大军。朱元璋为他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副将和充足的兵力,希望他能建功立业,挽回些声誉……”
天幕下的朱樉,听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握紧了邓次妃的手,眼中闪过一丝混合着紧张与渴望的光芒。纵然他荒唐,但对“第一次作为主将”领兵出征,建立不世战功的向往,是刻在骨子里的。
“这一仗,凭借优势兵力和将领的辅佐,不出所料,很快就取得了胜利。朱樉志得意满,凯旋而归,返回西安。”
朱迪钠的叙述平稳,却为接下来的转折埋下伏笔,“然而,远在应天的朱元璋,几乎是在接到前线捷报的同一时间,接到了另一个如同晴天霹雳的消息——秦王朱樉,在王府内中毒身亡!”
“不是父皇下旨赐的毒?!”
西安秦王府中,朱樉几乎是脱口而出,脸上瞬间爆发出一种劫后余生般的狂喜!他猛地抱住邓次妃,“爱妃!你听到了吗?不是父皇!不是父皇要杀我!”
只要不是父皇的意志,那么一切都有转圜的余地!他可以在饮食上加倍小心,可以清查府中人员,可以……他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
然而,邓次妃却比他更敏感些,她想起了天幕之前提及的、关于朱樉那些“特殊爱好”和虐待下人的描述,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不安。
朱迪钠的声音适时响起,打破了朱樉短暂的狂喜:
“毒死秦王朱樉的,既不是与他关系早已形同陌路、自身难保的秦王妃观音奴,也不是他战场上的敌人。谁也没想到,下毒者,居然是秦王府内,三位负责饮食的、毫不起眼的老年宫女!”
朱樉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那股不好的预感如同冰冷的毒蛇,缠上了他的心脏。
朱迪钠的语气带着一种“果然如此”的叹息,开始揭露那荒诞而残酷的动机:
“理由,更是可笑,可悲,又可叹。”他仿佛在引用什么,“作为秦王的父亲,朱元璋不仅一次在下发的敕谕中,语重心长地教训过朱樉,告诉他:‘樉儿,你需记住,对自己身边伺候的人,尤其是负责你饮食起居的宫人、厨娘,定要好生对待!你若待他们如猪狗,说不定哪一日,你自己就死在他们手中!’”
天幕之下,奉天殿前的朱元璋,听到这里,气得猛地一拍御座扶手,须发皆张,低声怒吼:“这个混账东西!咱的话,他全当了耳旁风!”
朱迪钠的讲述还在继续,如同最后的审判:
“然而,这位秦王总是将父皇的金玉良言当成耳边风。他对府中下人,动辄非打即骂,尤其是对那三位负责他膳食的老宫女,饭菜稍有一丝不合口味,轻则鞭笞,重则打得半死不活。日积月累的虐待和绝望,终于让这三个看似卑微的老妇人下定了决心——既然活着毫无希望,不如拉着这位残暴的王爷,一同下地狱!”
画面仿佛定格在三个苍老而决绝的面容,以及一杯被悄然投入毒药的羹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