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我们接着往下说。为什么朱元璋对蓝玉一忍再忍?除了太子朱标的竭力回护,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人才梯队。”
他切换了一张模拟的明初将领年龄结构图。
“大家想想,到了洪武后期,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顶级名将,徐达、常遇春早已病故,李文忠也英年早逝,邓愈去世得也早。剩下的冯胜、傅友德等人,虽然健在,但也年事渐高。帝国需要新的、能打的军事顶梁柱,来应对北元的威胁,也需要为下一代君主储备武将班底。”
朱迪钠的语气带着一丝理解:“蓝玉,虽然毛病一大堆,但他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正值壮年,锐气十足。在朱元璋和太子朱标心中,是有一杆秤的:这头猛兽虽然难以驯服,但太子朱标,恰恰就是那个能握住缰绳的人。只要朱标在,蓝玉的勇猛就是帝国的利器,他的跋扈就在可控范围内。所以,哪怕蓝玉再能‘作’,只要不触及真正的谋反底线,朱元璋看在太子的面子上,也都能忍了。”
画面转为洪武二十五年的模拟场景,带着悲凉的音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突然去世,这一切精妙的平衡被彻底打破。”
朱迪钠的声音变得凝重:“现在,继承人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果选择朱允熥,他是常遇春的外孙,蓝玉就是他正牌的舅公!这层外戚关系太紧密了。在朱元璋看来,一个手握重兵、战功赫赫,且性格跋扈的顶级武将,成为年幼皇太孙的至亲外戚……这几乎就等同于外戚专权、甚至威胁皇权的剧本预演!这是朱元璋绝对无法接受的。”
“那么,选择朱允炆呢?”朱迪钠自问自答,“朱允炆母族势力薄弱,没有强大的外家,这符合朱元璋防止外戚干政的考量。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年幼仁弱的皇太孙能够驾驭蓝玉这头失去了约束的猛兽吗?”
天幕上出现了蓝玉被任命为“太子太傅”等东宫官职的记载。
“朱元璋,给出了他最后的、也是充满矛盾的选择。”朱迪钠解说道,“他一边确立了朱允炆的皇太孙地位,另一边,却出人意料地给蓝玉加官进爵,授予他太子太傅等重要的东宫官职。这一手,意味深长。”
网友们也纷纷解读:
【网友“帝王心术分析”发言:这是典型的打拉结合!一方面,选择朱允炆断绝了蓝玉凭借外戚身份更进一步的可能;另一方面,给蓝玉东宫官职,是明确告诉他:新主子定了,还是你该效忠的东宫一脉,希望你能像忠于朱标一样,继续辅佐朱允炆。这既是给蓝玉的机会,也是给他的枷锁。】
【网友“最后的试探”评论:朱元璋这是在赌!赌蓝玉对朱标的忠诚能延续到朱允炆身上,赌自己看人的眼光,赌蓝玉经历了这么多事后能有所收敛,担起托孤重臣的责任。他希望能为皇太孙留下这把锋利的刀,同时又希望这把刀能有新的、安全的刀鞘。】
朱迪钠总结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历史的悲悯:“所以,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刻清算蓝玉,反而给了他一个看似更亲近东宫的位置。这既是出于为帝国保留名将的现实考量,也是一位祖父、一位帝王,为自己年幼的继承人所能做的、充满风险的最后布局。他只是希望,蓝玉能明白这份苦心,能完成从‘太子利剑’到‘太孙护盾’的转变。”
天幕下的朱元璋,眼神幽深。天幕所言,几乎完全说中了他未来可能的心路历程。为君之难,在于权衡,在于不得不用的无奈,更在于那份对身后事的深深忧虑。而蓝玉,此刻在值房中,听着这份“最后的期望”,心情更是复杂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