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公府内,刚刚缓过一口气的牛城,如遭雷击,直接僵在原地,瞳孔因极致的恐惧而放大。他……他未来不仅害了自己,还连累了……连累了公主殿下?!
天空中的巨幕,再次将死亡的阴影,笼罩在了一对尚未真正开始他们人生的年轻夫妻头上。那未知的“错误决定”,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而不落,却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息。
天幕上,朱迪钠的讲述带着一丝淡淡的惋惜,揭开了这对年轻夫妻的悲惨结局:
“刚刚与牛城成婚不久的崇宁公主,或许是因为长期接受的‘嫁夫从夫’、‘夫妇一体’的女诫教育深入人心,又或许是与驸马牛城之间确实萌生了真挚的感情,她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不寻常的决定——坚持要与被贬谪的丈夫牛城,一同前往遥远的云南金齿卫。”
“这对于一位金枝玉叶的公主而言,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明智的。她留在京师,安稳度日,或许更能通过父皇的眷顾,为驸马争取早日赦免回京的机会。但公主选择了坚持,于是,这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一同踏上了前往西南边陲的漫长而艰苦的道路。”
天幕下,十三岁的牛城听着这番描述,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他虽然年少,却也隐约猜到,恐怕是这趟路途凶险,自己和公主在路上遭遇了不测……
然而,朱迪钠接下来的讲述,比单纯的遇险更让这个少年感到绝望和冰冷:
“然而,洪武十七年的交通条件,远非我们今日所能想象。道路崎岖,瘴疠横行,行程极为艰难。他们从应天出发,尚未走出南直隶地界,崇宁公主便因旅途劳顿、水土不服,感染了重病。在缺医少药的行程中,病情迅速恶化。最终,在李文忠去世后的第三个月,也就是洪武十七年的六月,这位年轻的公主,在前往云南的途中,不幸薨逝。我们甚至无法从史料中得知她终年几岁,但可以确定,她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位在成年后去世的女儿。”
天幕下的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用多想,一股混杂着丧女之痛和迁怒的暴戾之气瞬间冲上头顶!他的女儿!他堂堂大明皇帝的女儿,竟然因为跟随这个罪臣驸马流放,死在了荒郊野岭?!
“牛城!这个该死的混账!咱要剐了他!”朱元璋在心中怒吼,目光如同实质的刀锋,仿佛要穿透时空,将那个曹国公府内瑟瑟发抖的少年凌迟。
天幕上,朱迪钠的声音继续传来,揭示了牛城最终的命运:
“得知崇宁公主在流放途中去世的噩耗,朱元璋的悲痛与愤怒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立刻下令处死牛城,也没有要求牛城为公主殉葬。而是下令将公主的灵柩妥善护送回应天安葬,同时,派出锦衣卫,押解着已然失魂落魄的牛城,继续走完剩下的流放之路。当队伍最终抵达目的地——云南金齿卫的那一天,锦衣卫便奉命,在当地处决了这位仅仅做了不到半年驸马的牛城。”
“所以,”朱迪钠总结道,“大明皇室64种死法的第五种,是崇宁公主死于前往云南的旅途劳顿疾病;第六种,是驸马都尉牛城,在抵达流放地后被处死。”
听到牛城最终被处死,朱元璋胸中的那口恶气才稍稍平息。他阴沉着脸,目光闪烁,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哼,”他低声对身旁侍立的太子朱标,更像是在对自己说,“咱其实从一开始,就没太相中牛城这小子当三公主的驸马。不过是看在咱二姐夫老曹国公的面子上,他老人家开了口,咱不好驳斥,才点了头。”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冰冷而淡漠,带着帝王特有的权衡与无情:
“既然……这天幕预示了这般不吉的结局,那这门婚事,就此作罢算了。回头让李文忠(他下意识地忽略了李文忠的‘死讯’)给牛城那小子,随便找一个小门小户的女子匹配便是。等过两年,他年纪到了,袭了那个指挥使的职位,安安分分过日子,咱也算对得起二姐夫当年的恩情,仁至义尽了。”
轻飘飘几句话,仿佛一阵寒风,吹散了那场尚未正式举行的皇家婚约,也吹定了牛城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已然被“预言”的、无人真正在意的命运。
奉天殿内,无人对此提出异议。与曹国公李文忠之死的重重谜团相比,一个倚仗皇亲关系、未来还可能“害死”公主的驸马的生死,确实显得无足轻重。牛城的名字,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小石子,在激起一丝涟漪后,迅速沉底,再无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