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的台灯将光线聚成一团,落在凌薇摊开的笔记本上,笔尖悬在纸面上方,迟迟没有落下。星辉石能吸收外界能量的猜想,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她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有找到希望的狂喜,更有对未知风险的谨慎,两种情绪在她眼底交织,像夜色中闪烁的星火,忽明忽暗。
她闭上眼,火灾现场的画面在脑海中清晰回放:短路电弧爆鸣时迸射的火花,像愤怒的闪电;高压气体喷射的嘶吼,带着撕裂空气的力量;冷热交替时升腾的白雾,裹着刺骨的凉意……这些剧烈的能量转换场景,此刻都成了她探寻真相的“线索碎片”,在记忆里反复拼凑、拆解。
“能量形式、转化速率、强度……”她在纸上写下这三个关键词,字迹力透纸背,像在给自己立下目标。星辉文明的知识库中,确实记载过特殊晶体吸收能量的案例,可星辉石的属性远超普通晶体,像一块藏着无数秘密的黑匣子,没人知道它真正的“能量胃口”。
直接复刻火灾现场?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凌薇立刻掐灭。那无异于在自己房间里点燃炸药,风险太大,且能量释放毫无规律,根本无法控制变量,稍有不慎,不仅会暴露秘密,还可能引火烧身。她需要一个更安全、更可控的“能量源”,像为精密仪器寻找适配的电源,既不能过载,也不能不足。
目光扫过房间角落那台老旧电炉,金属外壳上的锈迹像岁月的斑点。电能转化为热能?这是最基础的能量形式,可效率太低,热辐射像四散的蒲公英,难以集中作用于星辉石,恐怕连让它“打个哈欠”都不够。高压、低温、瞬间放电……这些更有效的方式,却需要特殊设备支撑,以她现在的身份,任何异常的设备申请,都会像黑暗中的灯塔,立刻引来组织的关注。
凌薇放下笔,靠在椅背上,望着天花板上的裂纹轻轻叹气。希望明明就在眼前,却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看得见摸不着。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在这个时代,连探索一块矿石的秘密,都要步步为营,如履薄冰。
第二天的引信小型化电路讨论会,凌薇坐在角落,心思却像断线的风筝,飘回了昨晚的实验筹划中。工程师们争论的声音像背景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直到有人叹息“要是有更小、更快的电子开关就好了”,这句话才像一把钥匙,猛地打开了她思绪的闸门。
“电子开关……快速通断……控制电弧……”凌薇无意识地重复着,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小型化、可控的电火花!这不正是她苦苦寻找的“安全能量源”吗?比起火灾现场那失控的短路电弧,实验室里的小型电火花,就像温顺的小猫,既能释放能量,又能被牢牢掌控!
她猛地回过神,心脏“咚咚”狂跳,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嘴角勾起一抹自然的弧度,状似随意地看向王副主任:“王主任,不知道所里有没有那种……学生做物理实验用的感应圈?就是能产生小电火花的那种。我之前在一本旧书里看到过,用电火花检测金属杂质的方法,说不定对分析电路触点材料有帮助。”
她再次搬出“旧书”“启发”这两个屡试不爽的“保护壳”,将真实目的藏在对工作的“思考”之下,像给秘密裹上了一层糖衣,既不会引起怀疑,又能顺理成章地拿到设备。
王副主任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她会突然关注起物理实验设备,但对凌薇的“奇思妙想”早已见怪不怪。他挠了挠头,回忆道:“物理实验室好像有台老鲁姆科夫感应圈,以前用来做演示实验的,不知道还能不能用。我让人去找找,要是能修好,就给你送过去。”
凌薇压下心中的狂喜,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感激:“太谢谢您了王主任,要是能用,说不定真能帮上忙。”只有她自己知道,这台感应圈,对她而言不是“可能帮上忙”,而是解开星辉石秘密的关键钥匙。
下午,一台落满灰尘的鲁姆科夫感应圈被送到了宿舍,金属部件上的锈迹像岁月的勋章,却掩盖不住它完好的核心。送设备的小战士还贴心地带来了备用零件和绝缘工具,笑着说“王主任特意交代,让您有需要随时找我们”。
凌薇接过设备,指尖触到冰冷的金属外壳,心中既有感激,又有一丝警惕。组织的“高效”和“配合”,像一张温柔的网,既给了她便利,也时刻提醒着她——她的每一个需求,都可能被记录在案,成为观察她的“素材”。
夜幕彻底降临,凌薇确认门窗锁好,窗帘拉严,才在书桌上布置起简易实验台。感应圈接通电源,电流通过线圈,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像沉睡的昆虫苏醒。她小心地调整两个电极的间隙,蓝色的电火花在电极间跳跃,发出“噼啪”的轻响,光芒虽弱,却像黑暗中跳动的精灵,充满了希望。
星辉石被放在绝缘垫上,距离电火花仅一厘米。凌薇屏住呼吸,将精神力高度集中,像雷达般捕捉着星辉石的每一丝变化。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时间像被拉长的橡皮筋,每一秒都格外漫长。星辉石依旧冰冷,像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毫无反应。
难道猜错了?失望像潮水般涌上心头,凌薇的指尖微微发凉。是能量形式不对,还是强度不够?她咬了咬牙,小心翼翼地将电极间隙调大了一点。
“噼——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