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破帷 > 第149章 门开了,风往里灌

第149章 门开了,风往里灌(1 / 2)

宣政殿的金砖地泛着冷光,林昭然的皂色靴底碾过,发出极轻的摩擦声。

她垂眸望着自己投在地上的影子,比昨日更瘦了些——这是好事,清癯的轮廓在殿内烛火下更容易显出几分孤直。

“取《礼记·学记》。”她开口时,喉间还带着昨夜咳血的涩意,却故意压得平稳。

殿中值守的小黄门愣了一瞬,目光掠过首座的沈砚之。

那人身着玄色翟纹朝服,指尖正慢条斯理地摩挲着茶盏边沿,青瓷与指节相触的轻响里,小黄门得了准许,匆匆捧来一卷绢书。

林昭然展开书简,墨香混着殿角沉水香漫进鼻端,她忽然想起柳明漪绣包里的草药味——那是市井里的活气,和这金殿里的雍容截然不同。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她声音不高,尾音却像细针般挑破了殿内的凝滞,“可如今呢?”

她抬眼扫过阶下诸臣,御史台的王大人正低头拨弄朝珠,礼部的陈侍郎在茶盏里吹浮叶,赵元度的紫蟒补子在烛火下泛着冷光——这些人,她在补遗讲里描摹过他们的宅第,算过他们门生的籍贯,连赵元度最宠的妾室每月要花多少脂粉钱都打听过。

此刻他们的眼神里有不耐烦,有看戏的消遣,独独没有被质问的惶惑。

“家无塾,党无庠,寒门子弟欲叩学门,竟如犯禁。”她加重了“犯禁”二字,看见赵元度的眉峰跳了跳,“请问诸公,是民违了礼,还是礼弃了民?”

殿中响起几不可闻的抽气声。

王大人的朝珠“啪”地散了一颗,骨碌碌滚到她脚边。

她盯着那枚象牙珠,想起程知微昨日在值房说的话:“大人这是要把水搅浑,可搅浑了的水,照得出人影。”

“借经乱政!”赵元度拍案而起,紫檀木案几震得茶盏跳起来,溅湿了前襟的蟒纹,“林昭然,你私开讲席,惑乱民心,还敢在殿上曲解经典!”

林昭然望着他发红的耳尖——这是急了的征兆。

她想起昨日孙奉送来的密报,赵元度的幼子上月在国子监考课得了末等,而主考正是赵元度门生。

“赵大人幼时启蒙,可曾有人拦门说‘你家姓赵,不配读书’?”

赵元度的手悬在半空,像被人掐住了喉咙。

他身后的年轻御史小意提醒:“大人,您祖父是……”“住口!”赵元度猛地坐下,锦缎椅面发出刺啦一声,“本大人问的是你的罪!”

林昭然转身,目光落在最上首的沈砚之身上。

那人正垂眸看茶盏里的波纹,青玉扳指在烛火下泛着幽光。

她记得初次见他时,他也是这样垂着眼,用最温和的语气说“私学乱制,当禁”,可笔尖在奏疏上点出的墨痕,比刀刃还利。

“首辅大人执礼法之衡,可曾见《周礼》中有‘女子不得识字’之条?”她的声音轻了些,像在问一个寻常学究,“若有,请明示篇目。”

沈砚之的手指顿在茶盏上。

殿外的风掀起檐角铜铃,清响里,他终于抬眼。

林昭然在那双眼底看见了极淡的光,像雪后初晴时冰棱折射的亮——是被戳破的、不愿承认的事实。

“无。”

这一字落地时,林昭然听见自己心跳如擂鼓。

她躬身,皂色官服垂落如潭,“既无明文,因何成禁?因‘惯’而成‘规’,以‘权’代‘礼’,此非守制,实为篡礼。”

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孙奉扒着殿门缝隙,耳尖被风刮得通红。

他听见林昭然最后那句“篡礼”,喉结动了动,转身往偏殿跑——那里住着宫中最会绣百子千孙图的老绣娘。

“阿婆,”他喘着气把《补遗讲录》拍在绣绷上,“把‘女子问学’这章拆成十幅图谱,花鸟藏字,要让不识字的也能拼出来。”老绣娘眯眼瞧着书页,银簪在发间晃了晃:“小公公这是要……”“要让金枝玉叶们自己读出话来。”孙奉摸出柳明漪塞给他的半枚铜钱,“阿婆,您当年在宫外绣活计,可曾见过哪家姑娘捧着书哭?”

老绣娘的手颤了颤。

次日清晨,十幅绣着并蒂莲、双栖蝶、缠枝菊的帕子,混在给宗室女眷的节礼里送进了内廷。

平乐郡主捏着帕子直皱眉:“这莲花瓣怎么歪歪扭扭的?”她三岁的小女儿趴在她膝头,奶声奶气地指:“阿母看,这个像‘女’字!”另一个帕子上的蝴蝶翅膀,被小世子当成“子”字念了。

七个帕子拼完,“女子何故不可问”七个字歪歪扭扭地躺在妆奁里。

东宫乳母端着参汤进来时,正看见五郡主的小女儿举着帕子喊:“阿姊,这个‘可’字我会写!”她的脸瞬间煞白,参汤泼在地上,溅湿了绣着鸾凤的裙角。

殿内的林昭然没看见这些。

她望着沈砚之重新垂下的眼睫,忽然想起程知微今早塞给她的纸条:“赵元度昨夜往刑部送了三拨人。”此刻赵元度正用茶盏掩着半张脸,嘴角却勾着冷笑——那是要往她罪名下再添一把火的架势。

程知微握着笔的手紧了紧。

他坐在记录席最末,看见赵元度的随从悄悄往刑部主事袖中塞了个纸团。

烛火晃过那纸团的边角,隐约能看见“妖言惑众”四个字。

他低头在记录册上画了道重重的墨痕,墨迹晕开,像团未燃尽的灰。

程知微笔尖的墨痕在纸页上洇开时,林昭然正盯着赵元度藏在茶盏后的冷笑。

那抹笑意像根细针,扎得她后颈发紧——她太清楚,这老匹夫惯会在刑部塞些见不得光的罪名,从前多少寒门学子,就是被二字钉死在卷宗里,连喊冤的机会都没有。

记注官。她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像块石子投进静水。

程知微浑身一震,抬头时正撞进她微挑的眼尾——那是他们在补遗讲时约定的暗号,把昨日三司会审的供词再誊一份,要礼部二十年前的存档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