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破帷 > 第137章 灰笔种碑不说话

第137章 灰笔种碑不说话(1 / 2)

林昭然的麻鞋碾过青石板上的水洼,裤脚溅起的泥点在靛青裙裾洇开,倒像朵未及绽放的墨梅——那湿痕边缘微微晕染,触之微黏,仿佛春寒里迟迟不肯落定的一滴泪。

工部匠坊的朱漆门半敞着,穿短褐的老匠头正踮脚往门框上挂草绳,见她身影便直起腰,粗粝的手掌在围裙上蹭了蹭:“林公子来得巧,程小吏刚把新制的笔送后堂了。”话音落下,檐角铜铃轻响,一声脆颤荡入耳膜,像是某种暗号悄然落地。

后堂霉味混着松烟墨的苦香,在鼻腔深处凝成一层薄涩;墙角陶瓮盖掀开时,炭灰簌簌飘起,落在手背上竟有微温,那是终南山青冈木烧足七日七夜后仍不肯散尽的余烬。

程知微蹲在瓮前,竹片拨弄着黑灰,指节沾满墨尘,却小心托着一方锦盒起身:“按你说的,笔芯掺了蜂蜡、松烟与硝石粉,火烤过再埋进炭窑三日——遇温则显,遇冷复隐,就像春雪化溪,只消一点暖意。”他声音低沉,带着炉火熏烤后的沙哑,“试写时字迹淡得像没墨,可前日我把笔揣在怀里走了半条街,袖中那页纸……”他从袖中抽出张皱巴巴的麻纸,指腹缓缓抹过纸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您瞧。”

林昭然接过纸。

原本素白的纸面正浮起浅褐色的字迹,是《论语》里的“有教无类”,笔画边缘还带着蜂蜡融化的细痕,像春雪初融时山涧的纹路——那痕迹随她掌心温度渐次清晰,指尖抚过之处,墨色如呼吸般轻轻涨动,仿佛文字本就蛰伏于纤维之中,只等一缕体温唤醒。

她指尖微颤,不是因感动,而是忽然明白了:这不只是蜂蜡,这是从炼丹残方里偷来的“温显之法”。

正如禁令越严,人心越烫。

“百支笔都在夹墙里。”程知微掀开通往后院的布帘,墙根下整整齐齐码着木箱,箱盖刻着“童蒙问津录”的字样,木纹粗糙,指尖划过能感到一道道手工凿刻的凹痕,“柳娘子天没亮就来了,说要亲自检查每本书的夹页。”

穿过布帘时,林昭然听见细碎的撕纸声——不是撕裂,而是缓慢剥离旧浆糊的粘连,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克制。

柳明漪跪坐在草席上,面前摊开半本《童蒙问津录》,左手捏着裁纸刀,右手将灰墨笔轻轻塞进书页夹层。

她的指尖沾着糨糊,微凉而黏腻,鬓角垂落的发丝被汗湿成小卷,贴在额侧,呼吸轻促却稳定。

见林昭然进来,抬头笑了笑:“昨儿傍晚我去染坊取蓝布,听见几个绣娘嚼舌根,说赵大人要立‘女诫碑’,碑额还要皇上题字呢。”她的声音轻下去,指尖却重重压住书页,糨糊在指缝挤出细小的白泡,破裂时无声,却像某种决绝的誓言。

林昭然蹲下来,拿起一本装好的书。

封皮是粗麻的,摸起来像农妇的手背,糙而温厚;夹页处微微鼓起,指尖轻按并无异样,唯有翻动时,纸页摩擦发出极轻的“簌”声,如同种子在土中翻身。

“明日辰时,”她将书轻轻放回箱中,语气平静如常,“让书驿的伙计挑最旧的商队——运盐的、卖茶的、走货郎担的,专挑官府盘查最严的关卡过。”

“他们查得越狠,书就被揣得越紧。”柳明漪将最后一支笔塞好,用碎布擦了擦手,“我阿爹说,当年盐贩子藏私盐,用泥封了埋在粪车里,官府越查得凶,泥封得越瓷实。”她忽然压低声音,“就在今晨,有个伙计提着箱子绕了三条巷才甩掉盯梢的小吏。”

林昭然的指甲轻轻叩了叩木箱,声音短促如更漏滴落。

赵元度的《正本疏》她昨日在碑前看过,“禁女学”三字像淬了毒的箭。

可箭簇越利,越要找块软肉扎——她抬眼看向程知微:“礼部的草案,你可拿到了?”

“拿到了。”程知微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展开是半页残纸,墨迹未干,散发出淡淡墨锭清苦,“他们拟了七款禁令,头一条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我在太常寺当值时,翻到贞元年间的《内廷起居注》……”他的拇指摩挲着纸角,“睿皇后设内学堂的实录,我抄了三份,一份送内廷典籍库,一份给了孙奉,还有一份……”他看向林昭然,“藏在您书房的砚台下。”

“好。”林昭然将残纸收进袖中,“孙奉那边,该动了。”

就在她话音落下的半个时辰后,晨雾尚未散尽,孙奉已在御花园的紫藤架下见到老绣娘。

他裹着青衫,扮作洒扫的小太监,袖中还揣着从书驿顺来的《童蒙问津录》,纸页已被体温焐得微暖。

老绣娘的银簪上沾着线头,正蹲在花池边择蕙兰,泥土的气息混着兰叶清香扑鼻而来,她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小公公可是为那碑的事?”

“娘娘们在佛堂抄经,”孙奉蹲下来,将书轻轻摊开,纸页窸窣作响,“您看这字图,‘人’字像不像张开的双臂?‘木’字像不像树杈?”他指着书中的启蒙图,指尖划过线条,留下淡淡的油脂印,“要是用五色丝线绣成香囊,每囊一字,小郡主们玩着玩着……”

老绣娘的眼睛亮了:“当年太后宫里的百子囊,就是这么个绣法!”她捏起书角,指尖感受到纸的韧劲,“我这就去库房找丝线,赤橙黄绿青,各来两绞——对了,金线要细些,别硌着小主子的手。”

三日后,太子幼女的啼哭声惊碎了东宫的晨钟。

乳母抱着裹着锦被的小女娃急得直转,偏那两岁的小祖宗蹬着腿直往地上挣,嘴里含糊不清地喊:“囊!囊!”直到孙奉捧着个青缎匣子进来,取出绣着“日”字的香囊,小女娃立刻破涕为笑,肉乎乎的手指戳着“日”字的金纹,那金线微凸,触感分明:“圆!圆!”

东宫教读次日来向太子复命时,手里攥着那张被小女娃揉皱的香囊,丝线微乱,金纹泛光,声音发颤:“小郡主昨日竟认全了‘日’‘月’‘星’三字,老臣问她怎生学的,她说……”他咽了口唾沫,“她说‘香囊会说话’。”

此时林昭然正站在自家院中的老槐树下,程知微的马蹄踏碎满地槐叶,惊起一阵细尘,马鼻喷出的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

他翻身下马,衣襟还沾着内廷典籍库的霉味,混合着陈年纸张与潮湿木架的气息:“孙奉说,皇后昨儿翻了睿皇后的起居注,用朱笔圈了‘心不蒙尘,方能奉道’八个字。”

“赵元度要立碑,我们就种籽。”林昭然仰头看槐树上的新叶,阳光透过叶缝落在她发间的竹簪上,斑驳跳动,像无数细小的火苗,“等他的碑刻完,满京城的女子衣襟里、孩子兜兜里、老妇的妆匣里……”她的声音轻得像风,拂过耳际却不留痕迹,“全是会说话的碑。”

程知微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信筒:“裴少卿差人送来的,说《正本疏》审议的日子定了,他让您宽心。”

林昭然拆开信笺,上面只写着八个字:“欲破其锋,先承其势。”墨迹未干,还带着墨锭的清苦,指尖轻抚,仿佛能触到书写时笔尖的顿挫。

她将信笺折起,收进袖中时,指腹触到那日在碑前插的灰墨笔——笔杆上的松脂已经凝固,像块透明的琥珀,裹着整个春天的希望。

远处,礼部的朱门里传来打更声,一更、二更,将将到三更时,有小太监捧着锦盒穿过长街,盒中装着皇后新制的“识字香囊”,要赐给各宫的小郡主们。

盒盖微启,一线五彩丝光透出,随步伐轻轻晃动。

而在城南的书驿里,挑夫们正将一箱箱《童蒙问津录》捆上马车,车辙碾过青石板,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无数种子正从泥土里拱出芽尖。

裴怀礼此时正在太常寺的偏殿里,对着烛火誊抄《女诫碑》草案。

他的狼毫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几个字上悬了悬,终究没落下批语。

窗外的月光爬上案头,照亮他袖中半卷《内廷起居注》——那是程知微昨日悄悄塞给他的,墨迹里还带着睿皇后的温度。

他忽然笑了笑,将草案翻到最后一页,提笔写下:“臣以为,此疏有可商之处……”

林昭然是在晨粥的热气里听见裴怀礼面圣的消息的。

米汤在碗中氤氲升腾,白雾模糊了窗棂。

程知微掀开门帘时,她正用竹箸拨弄碗底的糙米,听见“孝女碑”三字,竹箸“当”地磕在粗陶碗沿上,清脆一响,震得粥面涟漪荡开。

“裴少卿这步棋……”程知微摘下斗笠,帽檐还滴着昨夜的雨珠,水珠落在门槛上,绽开一朵朵深色小花,“他在殿上先赞赵元度‘正风俗’,倒把赵相的气势卸了七分。接着又说女子不读《孝经》便不知孝——您看,他把《女诫碑》的刀头,悄悄别进了《孝经》的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