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破帷 > 第134章 她开口前先点灯

第134章 她开口前先点灯(2 / 2)

皇帝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锐利的目光在她散落的长发和坚毅的面容上逡巡,似乎在重新估量眼前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刚强的女子。

良久,他忽然将视线转向案上的瓦当,语气中多了一丝难辨的情绪:“沈砚之临终前,问的是‘百年之后,可还有人闻诵书声’。你今日带着他的遗物来,是要替他作答吗?”

这是一个陷阱,也是一个机会。

林昭然心中一凛,却坚定地点了点头。

“沈公问礼,我问人;沈公守的是社稷秩序,我开的是万民生路。道不同,但心同。”她顿了顿,话锋一转,变得更加有力,“但他将这枚印章留给我,却不废除附录堂,更将毕生手札藏于私室,而非付之一炬,实则早已默许——礼法可拘束人的行为,却不能囚禁人的本心!”

话音未落,她顺势从袖中香囊里取出那枚火显炭,在皇帝审视的目光中,毫不迟疑地将它投入灯下的鎏金火盆。

炭块遇火,没有发出噼啪的爆响,而是无声地燃烧起来。

火盆中的火焰骤然拔高,由原本的昏黄变得明亮刺眼,热浪扑上面颊,映得她眼底一片灼红。

一瞬间,整个观微阁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光芒照亮。

更令人惊异的是,随着炭块化为灰烬,一层细密的白色粉末在火盆底部浮现、聚拢,最终清晰地凝结成六个大字——

**女子亦可为师**。

皇帝俯身细看那灰烬的纹路,指尖轻轻划过盆沿,似在确认材质……他知道这不是神谕,而是人心所向的具象——她不是在求饶,是在逼他正视一个时代即将翻页的事实。

他没有如林昭然预想中那般龙颜大怒,斥责她装神弄鬼。

相反,他眼中的寒冰似乎被这盆火融化了些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审思。

“若朕允你立言,你欲何为?”他终于开口,声音比之前低沉了许多。

林昭然知道,最危险的一关,已经过去了。

她不作答,只道:“请陛下赐臣笔墨。”

内侍很快呈上文房四宝。

林昭然立于案前,挽起宽大的袖袍,提笔疾书。

她没有写洋洋洒洒的万言书,只写了三条简明扼要的策论。

一曰,将“冬廪授业”的临时之举,转为“试点学堂”,正式纳入官赈体系,由朝廷拨发部分钱粮,作为女师束修与贫寒学子补助。

二曰,将“书驿”更名为“民学所”,不再由补遗讲主一人独揽,而是邀请地方有名望的士绅乡贤共同管理,官府仅作监督。

三曰,于未来科举中,增设“实务策论”一场,不考经义,只论实事,不拘门第出身,唯才是举。

她深知眼前这位帝王最忌惮的是什么——是权臣坐大,是地方失控,是新生势力挑战皇权。

因此,她所求的三策,每一条都巧妙地藏于现有体制的缝隙之中。

看似是将权力分散出去,让渡利益,实则是将这星星之火,以一种官府认可、士绅参与的方式,真正地在民间扎下根来。

皇帝看着那三条对策,眉头紧锁,久久不语。

他看出了林昭然的退让,更看出了这退让背后,那更为深远的图谋。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吟中,阁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内侍在门外高声禀报,声音带着一丝惊惶:“陛下!吏部侍郎裴怀礼,手持一本《民声实录》,跪奏于宫门之外,称……称若不得面陈圣听,愿焚稿明志!”

那人曾在冬廪授业时悄然来访,默默记下每一个女童的名字。

林昭然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动了一下。

这不是事先的约定,却是风雨同舟的默契。

她向前一步,声音不大,却足以让皇帝听清每一个字:“陛下,火盆里能显出字,未必是妖术;宫门外有人发声,也未必是动乱。您真正怕的,从来不是臣一个女子,而是这声音背后,那千千万万个再也压制不住的、想要发出同样声音的人。”

她的话音刚落,御座前那盏孤灯的灯芯“噼啪”一声爆开,一缕新焰猛地腾起,比之前明亮了数倍。

这突如其来的光,瞬间驱散了她脸上的所有阴影,将她那张未经任何伪饰的、属于女子的清丽而坚韧的面容,清晰无比地照亮在皇帝眼前。

那光芒中,有挑战,有恳求,更有不容置疑的信念。

皇帝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仿佛被那光芒刺痛。

再睁开时,眼中所有的挣扎与权衡,都化为了一片深沉的平静。

他看着她,一字一顿地说道:“明日朝会,你……以本貌列席。”

话音落定,观微阁内复归死寂。

林昭然缓缓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臣子之礼,然后转身,一步步走出这间决定了她与无数人命运的阁楼。

她一步步走下阶梯,身后阁门缓缓合拢,那一盏孤灯的光芒渐渐隐没于黑暗。

可就在她踏出最后一级台阶时,眼角余光瞥见——那扇雕花窗内,灯光竟再度亮起,比先前更加明亮。

门外的冷风吹起她散落的长发,拂过颈侧,带来一阵清醒的寒意,也拂开了旧时代的帷幕一角。

她没有回头,只是将双手轻轻拢入袖中,仿佛握住了今夜所有的寒凉与希望。

今夜,她赢得了一张踏入朝堂的入场券,但明日等待她的,将是整个帝国最森严、最固执的秩序与礼法所化作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