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580章 休养生息

第580章 休养生息(1 / 2)

---

武耀五年(公元224年)夏末,成都的酷热尚未完全消退,但丞相府内的气氛,却因一道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而变得有些不同。

诸葛亮在连续处理完李严之乱的善后、汉中战事的调度以及南中平叛的推进等一系列繁重政务后,本就沉重的病体终于不堪重负,在一次朝会时竟咳血昏厥,震惊朝野。

御医会诊后,皆言丞相“忧劳过度,心血耗损,非静养不可为继”。消息传出,蜀汉上下,从皇宫到民间,无不忧心忡忡。诸葛亮,已然是这个艰难时局下,维系蜀汉国运的擎天巨柱。

然而,就在众人惶惶不安之际,年轻的皇帝刘禅,却在此时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担当。

他亲自前往丞相府探病,在诸葛亮病榻前,这位平日里显得有些暗弱、唯诸葛亮马首是瞻的年轻君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语气说道:“相父为社稷呕心沥血,以致于此。朕虽年幼德薄,亦知体恤臣工。请相父务必遵从医者之言,安心静养,朝中诸事……朕当与蒋琬、费祎、董允等大臣共商决断,定不负相父所托!”

这番话,不仅让病榻上的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复杂,也让随行的蒋琬等人心中震动。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这位一直被丞相光芒所笼罩的年轻皇帝,或许并非全无主见。

诸葛亮深知自己身体已到了极限,若再强撑,恐真如医者所言“油尽灯枯”。他看着刘禅眼中那份努力掩饰却依旧透出的紧张与决心,最终缓缓点了点头,声音虚弱却清晰:“陛下能体恤臣下,心系社稷,此乃国家之福。老臣……谨遵圣意。然国事艰难,千头万绪,望陛下遇事多与蒋琬等人商议,持重而行。”

这等于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处理日常政务的权力,暂时移交给了以蒋琬为首的官僚体系和……皇帝刘禅本人。

此后,刘禅果然如同换了一个人。他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是个象征性的存在,而是每日准时临朝听政,虽然大多数时候依旧尊重和采纳蒋琬、费祎等人的意见,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他开始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讨论如何恢复巴西、巴郡因李严征兵而受损的民生时,刘禅提出:“与其空谈减免赋税,不若由朝廷选派得力干员,携带粮种、农具,深入乡里,指导百姓恢复生产,并核查各地仓廪,将陈年积存之粮,平价或贷予饥民,助其度过今岁难关。”

此议虽不算惊才绝艳,却务实具体,显示出他对民间疾苦并非一无所知,也愿意采取实际措施。蒋琬等人略感惊讶,随后便认真研讨其可行性,并很快付诸实施。

同时,刘禅还下令缩减宫中用度,将节省下来的钱帛用于补贴军屯和抚恤阵亡将士家属,并多次公开表示“丞相抱恙,朕当与诸卿分忧,共度时艰”。

皇帝的这些举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因诸葛亮病倒而有些浮动的人心,也让朝臣们看到了这个年轻君主成长的可能性。蜀汉这台庞大的机器,在经历剧烈颠簸后,终于开始以一种相对平稳,缓慢的速度继续运转,进入了难得的“休养生息”阶段。

陈砥自建业返回荆西后,将父亲陈暮的期许与建业之行的见闻深藏于心,更加专注于荆西的内政建设。

有了建业方面更明确的支持和授权,他推行各项政策愈发得心应手。蛮夷校尉府的影响力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蛮族部落主动请求内附,接受官府的管理和教化。夷陵郡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甚至吸引了一些蜀地边境的寒门子弟前来求学。

屯田面积稳步增长,新修的陂塘水渠在夏季的降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缓解了局部地区的旱情。官市交易额再创新高,来自江东的盐、铁、布匹与荆西的山货、药材、皮革流通顺畅,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甚至开始有商队将荆西特产贩运至江东腹地,带来了额外的财政收入。

在军事上,“荆山营”和“荆西山地营”的训练从未松懈。陈砥尤其注重军官的培养和战术的革新,经常与苏飞、马谡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山地营的优势,并将其与“荆山营”主力、边境戍卒乃至归附蛮族的民兵力量进行协同演练,构建起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御体系。

对于那条神秘的古道和巫县山洞的石门,陈砥保持了最大的警惕和耐心。他加派了暗哨,扩大了监控范围,但严令禁止任何尝试开启石门的行为。他知道,在弄清楚司马懿的真正目的和石门背后的秘密之前,轻举妄动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