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这艘大船,在诸葛亮的精心驾驭下,于内部的暗流与外部的风浪中,继续艰难而平稳地航行着。
荆西,夷陵都督府。
夜色深沉,书房内的烛火却亮至天明。陈砥面前摊开着那幅神秘地图,以及苏飞派出的“荆山营”斥候从巴东境内传回的最新密报。
密报内容令人心惊。斥候们冒着极大风险,潜入了水十一提供的可能关押人质的几个区域,并未发现蛮族妇孺的踪迹,但却意外发现了另一些不寻常的迹象——在巴东与荆西交界的数处偏僻山林中,存在一些临时搭建、却又迅速废弃的营地痕迹,营地的构筑方式,与黑石谷那些“幽州死士”的风格有几分相似!而且,在其中一个废弃营地附近,斥候还捡到了半枚制式弩箭的箭簇,虽然锈迹斑斑,但形制与缴获的幽州弩箭别无二致!
“幽州的人……还在巴东活动?他们想干什么?”陈砥眉头紧锁。水十一的消息说人质可能已转移,但这些废弃营地和遗留的箭簇又表明,那股神秘力量并未完全撤离,或者说,仍有后续人马在活动。
是司马懿贼心不死,还想继续挑动荆西混乱?还是说,这股力量并非完全听命于司马懿,有着自己的目的?
与此同时,来自襄阳赵云的密信也送到了。信中通报了司马懿复出后总揽大权、北疆局势暂时稳定的情况,并提醒陈砥,司马懿权势更盛,其手段将更加难以防范,需万分警惕。赵云也赞同陈砥对荆西的整顿,认为“乱世用重典,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但叮嘱他需把握好度,避免激起更大的民变。
陈砥将斥候的密报与赵云的来信放在一起,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北地巨兽已然亮出獠牙,而荆西这片土地,似乎正处在风暴边缘的前沿。蛮族、幽州死士、可能存在的蜀汉内部势力、神秘莫测的“涧”组织……多方势力在此交汇,局面错综复杂。
他知道,自己不能仅仅被动防御。必须主动出击,搞清楚幽州死士在巴东的真实目的,以及那股可能存在的蜀汉内部势力究竟是谁!
“看来,必须亲自去一趟巴东边境了。”陈砥下定了决心。他不能大规模用兵,那会破坏盟约,但他可以微服前去,亲自勘察,或许能发现一些斥候无法察觉的蛛丝马迹。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一旦身份暴露,后果不堪设想。但他别无选择。作为荆西的都督,他必须确保这片疆域的安全,必须斩断所有伸向这里的黑手。
就在陈砥下定决心,准备秘密前往边境之际,夷陵城内,发生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名在郡学就读的蛮族少年,因与汉家学子争执打架,被学官训斥并罚抄《弟子规》。这本是学堂常事,但这名少年性情倔强,当晚竟偷偷离校,想要跑回假山部落。
然而,他并未成功。在城门口,他被巡夜的“荆山营”士卒发现并拦下。少年情绪激动,挣扎叫嚷中,脱口而出了一句话:“你们汉人没一个好东西!巴东的汉人抓了我们的人,夷陵的汉人关着我们读书!我要回去告诉阿爸!”
执勤的哨长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便将少年暂时扣下,并将情况报告给了苏飞,苏飞又立刻禀报了陈砥。
陈砥闻讯,心中猛地一动!他立刻下令,将那名少年带到都督府,并非审问,而是让通晓蛮语的吏员耐心安抚、询问。
在温和的诱导下,惊魂稍定的少年断断续续地说出,他前几天偶然听到部落里两个头人私下喝酒时抱怨,说“巴东那边的杨大人说话不算话,拿了东西还不放人……”
杨大人?巴东的杨姓官员?陈砥立刻调阅了所能接触到的、关于蜀汉巴东郡的有限情报。巴东太守是罗宪,其麾下主要将领、官吏中,似乎并无特别显赫的杨姓人物。但巴东地方豪强、或是某些地位不高却手握实权的底层官吏中,未必没有。
这是一个极其模糊却又至关重要的线索!结合幽州死士在巴东活动的痕迹,陈砥几乎可以肯定,蛮族人质被掳,以及幽州死士潜入,必然与巴东当地的某个“杨大人”脱不了干系!此人很可能就是司马懿(或幽州势力)在蜀汉内部勾结的代理人!
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蛮族少年的逃跑,一句无意中听来的醉话,却可能撕开笼罩在荆西上空重重迷雾的一角。
陈砥看着地图上巴东的方向,眼神锐利如鹰。他原本的边境勘察计划,现在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找到那个“杨大人”,揭开背后的真相!
他看了一眼窗外微亮的天色,不再犹豫。
“传令,一个时辰后,我亲自带队,前往巫县边境巡视防务。”他对苏飞下令,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真正的暗战,此刻才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