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454章 伯言之叹

第454章 伯言之叹(2 / 2)

信是留守成都的蒋琬所写,提及近日成都城内,悄然流传起一些流言。言及江东陈暮遣使联合,并非真心,实乃祸水西引,欲使蜀汉与曹魏两败俱伤,其好坐收渔利。更有甚者,隐约提及江东似与曹魏有秘密往来,条件便是以蜀汉的退兵换取曹魏对历阳的解围……

这些流言说得有鼻子有眼,虽未形成大浪,却已在一些官员和将领中引起窃窃私语。尤其是一些本就对与江东联合持保留态度,或急于求成的将领,如张苞等,闻之更是躁动不安。

诸葛亮将信纸在烛火上点燃,面色平静如水,心中却是一凛。他几乎可以肯定,这又是司马懿的手笔!“驱虎吞狼”之计不成,便行离间,意图从内部瓦解吴蜀联盟。

“李督,”诸葛亮看向李严,语气依旧平稳,“用兵之道,在于沉稳。曹真不动,我便不动。彼欲耗我,我亦能耗彼。我大军在此,便是对江东最大支援,亦是悬在曹真头顶的利剑。至于其他无稽之谈,不必理会,徒乱军心。”

李严见诸葛亮态度坚决,只得悻悻退下,但眼中的不满和焦躁并未散去。

诸葛亮独坐帐中,沉思良久。流言虽低级,但在敏感时刻,却能放大内部的裂痕。他必须尽快拿出切实的战果,才能压制这些杂音,巩固联盟。马良在陇右的动向,需加快步伐了。同时,他也更加关注起江东方面的动向,尤其是荆南和历阳,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表现,将直接影响蜀汉内部的舆论和决心。

一股暗流,悄然在蜀汉军营中弥漫开来。

许都,魏王宫的气氛,比历阳城头更加压抑。

曹丕看着各地雪片般飞来的战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历阳久攻不下,陆逊入城后,守军韧性大增,张辽虽仍有优势,但短期难以攻克。

荆南陈式骚扰边境后,竟敢得寸进尺,有进一步深入的迹象。

蜀汉诸葛亮主力陈兵渭水,马良偏师威胁陇右,关中震动。

青州沿海,因霍峻袭击之后,各地守将风声鹤唳,耗费大量兵力于海岸防御。

更让他心烦的是,各地因战事加征赋税,已引起不少民怨,尤其是青徐之地,盐价飞涨,民心不稳。

“废物!无能!”曹丕终于忍不住,将一堆奏疏扫落在地,咆哮道,“朕养兵百万,据天下膏腴之地,竟被江东鼠辈和蜀地山匪逼得如此狼狈!张辽是干什么吃的!曹真是干什么吃的!”

群臣噤若寒蝉,无人敢在这个时候触怒魏王。

良久,司马懿才缓缓出列,躬身道:“大王息怒。局势虽看似不利,然并未伤及我大魏根本。江东倚仗长江天险与水军,蜀汉凭借秦岭屏障,一时难以尽全功,亦在情理之中。彼等联盟,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鬼胎,难以持久。”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阴冷:“如今之计,当断则断。历阳已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强攻损耗过大,不若……暂且围而不攻,将主力抽调,转而应对西线蜀军!蜀军劳师远征,补给漫长,只要能在关中给予其重创,则江东失去外援,历阳不攻自破!届时,再回头收拾江东,易如反掌!”

这是一个战略上的重大转变,意味着曹丕要暂时承认在历阳的失利,将战略重心西移。

曹丕脸色变幻不定。放弃即将到手的历阳?他心有不甘!但继续投入巨大资源与陆逊、黄忠在历阳城下消耗,眼看着诸葛亮在关中步步紧逼,他又感到无比焦虑。

“况且,”司马懿压低声音,“臣在蜀中散播之流言,已初见成效。蜀汉内部,李严等将与诸葛亮已有分歧。若我军能在西线打出胜仗,必能助长其内部矛盾,或可使其联盟不攻自破!”

曹丕闭上眼睛,深吸了几口气,胸口剧烈起伏。他知道,司马懿的建议可能是当前最理智的选择。继续在历阳僵持,只会被江东拖住手脚,让蜀汉坐大。

终于,他猛地睁开眼睛,寒光四射,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传朕旨意!令张辽,暂停对历阳的大规模强攻,改为严密围困,绝其外援即可!抽调其麾下三万精锐,火速西进,交由曹真节制,用于对蜀作战!告诉曹真,朕不要听到任何借口,一个月内,朕要看到蜀军溃败!否则,让他提头来见!”

“诏令天下,揭露刘备、诸葛亮僭越之罪,陈暮割据之恶!募集勇士,赏格求购此三人首级!”

“令各地州郡,严加戒备,尤其是青徐沿海,若再让江东水匪登岸,守将皆斩!”

一连串的命令,带着曹丕的怒火和决绝,发往各方。这意味着,曹魏这台战争机器,将大部分力量,转向了西线。历阳的压力骤然减轻,但关中的战局,将变得更加残酷和激烈。

建业,镇南将军府。

陈暮几乎在同时接到了几份至关重要的情报:曹丕调整战略,张辽暂停强攻历阳,主力西调;陈砥在江陵批准了陈式突袭筑阳的计划;蜀汉内部出现流言,诸葛亮压力增大。

他立刻召来了庞统和徐庶(彻底改回历史原名)。

“好!好!好!”庞统连说三个好字,小眼睛精光闪烁,“曹丕终于撑不住了!他战略西移,便是承认在历阳的失败!伯言与汉升,守住了!江北门户,保住了!”

徐庶也长舒一口气:“虽只是围困,然历阳最大危机已过。只要后勤能跟上,伯言定能稳住局面。此战,陆伯言当居首功!”

陈暮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历时数月,投入无数心力、资源、乃至将士鲜血的历阳保卫战,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这块“砥柱”,在惊涛骇浪中,终究没有垮塌!

但很快,他的笑容收敛,目光投向西方:“曹丕集中力量西顾,诸葛亮和刘备的压力大了。还有砥儿……他竟然批准了陈式突袭筑阳……”

庞统笑道:“公子此举,虽有冒险之嫌,然魄力可嘉,时机把握亦准。若能成功夺取筑阳,无异于在曹真背后插上一刀,正可呼应曹丕的战略转变,为西线分担压力。此子,已渐露峥嵘矣。”

徐庶则道:“只是蜀汉内部流言之事,需警惕。司马懿之谋,无所不用其极。需让我方使者,加强与诸葛亮沟通,澄清流言,坚定其心。”

陈暮点头,沉声道:“不错。传令太史享,让其务必向汉中王与诸葛丞相转达我江东坚定不移的联盟之意,历阳之困已解,我江东必倾力支持北伐!同时,将曹丕战略西移的消息,尽快通报蜀汉,助其判断形势。”

他走到窗前,望着西方,仿佛能看到儿子陈砥在江陵做出决断时那稚嫩却坚定的脸庞,能看到陆逊在历阳城头那智珠在握的身影,能看到诸葛亮在渭水之畔那沉稳如山的姿态。

“星火已燃,渐成燎原。”陈暮轻声自语,“而这火种,已不仅在战场,更在心间,在传承。”

从孤守历阳的黄忠、陆逊,到决断荆南的陈砥、赵云,再到北伐关中的诸葛亮、刘备,乃至海上奔袭的霍峻……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成为这乱世中的一份“砥柱”之力,承载着希望,也传承着责任。

这天下大势,因这无数“砥柱”的坚持与奋争,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流向。旧的巨兽仍在咆哮,但新的力量,已在烽火中孕育、成长。

(第四百五十五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