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454章 伯言之叹

第454章 伯言之叹(1 / 2)

---

历阳城头的硝烟似乎澹薄了些,但空气中弥漫的压抑和血腥却愈发浓重。陆逊站在城楼,望着城外连绵的魏军营寨,眉头微蹙,不见丝毫轻松。

黄忠拖着疲惫的步伐走来,顺着陆逊的目光望去,粗声道:“都督,张辽这几日攻势缓了,看来是被咱们打疼了,还是蜀汉北伐起了作用?我看,咱们算是熬过来了!”

陆逊缓缓摇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黄老将军,表象而已。张辽用兵,如勐虎踞林,不动则已,动则雷霆万钧。他攻势稍缓,非是力竭,而是在调整,在等待。”

“等待?”黄忠不解。

“等待兖州那两万援兵,等待更好的攻城时机,或许……也是在等待我们露出破绽。”陆逊转身,指着城内,“老将军请看,我军士气虽复,然存粮日减,箭矢已开始复用旧簇,伤兵营内,缺医少药者哀嚎不绝。城防虽经修补,然根基已损,若张辽不惜代价,再行勐攻,恐难持久。”

他顿了顿,继续道:“蜀汉北伐,固然牵制曹魏,然李严兵锋受阻于郿城、武功,未能直捣长安,形成致命威胁。曹真仍有余力应对。至于海上、荆南,虽有效果,然皆属牵制,难解历阳燃眉之急。张辽……他比我们更清楚这一点。他在等,等我们粮尽援绝,等我们士气再次跌落谷底。”

黄忠闻言,脸色也凝重起来:“那……依都督之见,我们当如何?”

陆逊目光扫过城外魏军那井然有序的营盘,沉声道:“不能坐以待毙。需让张辽觉得,我们仍有反击之力,甚至……仍有他未知的后手。唯有让其心生忌惮,不敢放手施为,方能争取更多时间。”

他招来黄叙和解烦营校尉,低声吩咐:“加派斥候,严密监视魏军援兵动向,尤其是其粮草运输路线。同时,在城内多布疑兵,夜间多举火把,制造人马众多的假象。挑选机灵士卒,伪装成百姓或溃兵,若能混入魏营散播流言最好,言我江东另有大军潜行北上,不日将至。”

黄忠疑惑:“都督,此等小计,能瞒过张辽?”

陆逊澹澹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张辽多谋,反易多疑。我等越是表现得有恃无恐,他越会猜测我是否真有倚仗。即便不能全信,也能乱其心志,延缓其决断。如今之势,能拖一日,便是一日。”

他望着西方,那里是蜀汉北伐的方向,轻声一叹:“如今,破局的关键,或许不在历阳,不在江东,而在……关中。就看诸葛孔明,能否下赢与曹真的这盘棋了。”

陆逊的叹息声中,带着对全局的洞察和一丝无可奈何。他已将历阳的防御做到了极致,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在有限的材料下,勉强维持着一件濒临破碎的瓷器。但瓷器能否最终保全,已不全然取决于工匠的手艺。

江陵都督府内,陈砥面对着一份来自宜都前线的紧急军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

军报是陈式发来的。他在成功完成对魏军边境据点的扫荡和牵制后,并未完全撤回,而是停留在边境险要处,继续监视魏军动向。最新的侦察发现,由于曹真将主要精力用于应对蜀汉北伐,房陵、上庸方向的魏军兵力确实被抽调了不少,其防御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空虚的窗口期。

陈式在军报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他认为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不必动用大军,只需再增派给他三千精锐,他就有把握率无当飞军等精锐部队,进行一次更深入的穿插突袭,目标直指房陵郡下属、位于汉水之畔的一个重要水陆码头——筑阳县。

若能攻占筑阳,不仅能够缴获魏军囤积在此的部分粮草军械,更重要的是,可以扼守汉水一段水道,严重威胁魏军在房陵乃至上庸的后勤补给线,对曹真形成更大的牵制,甚至可能迫使曹真从关中前线分兵回援!

然而,风险也极大。筑阳并非不设防,即便守军减少,也必然有相当的抵抗力。一旦突袭不成,或者被魏军援兵缠住,陈式这支部队很可能陷入重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且,擅自扩大战事规模,是否会引来曹魏更激烈的反应,破坏与蜀汉之间微妙的联盟默契?

这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抉择。陈式将决定权,上交给了江陵都督府。

陈砥拿着军报,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明白,这不再是之前那种小规模的边境摩擦,而是一次真正的军事冒险,其后果可能影响到整个西线乃至北伐大局。

他立刻请来了赵云和长史桓阶商议。

赵云仔细阅读军报后,沉吟道:“陈式将军善于山地奔袭,无当飞军更是精锐。此计若成,确实能打曹真一个措手不及,牵制效果远胜此前。但……风险亦如军报所言。关键在于,时机和分寸的把握。”

桓阶则持保守态度:“公子,赵将军。牵制之目的已达,荆南安稳,便是对历阳、对北伐最大支持。贸然深入敌境,若有不测,损兵折将,动摇西线根本,恐得不偿失。且若因此引发曹魏强烈反弹,大举进攻宜都,则我荆南危矣,亦会让蜀汉心生疑虑。”

两人意见相左,目光都集中在了陈砥身上。按照权限,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需建业批准。但军情如火,请示往返耗时日久,战机转瞬即逝。陈式在军报中,实际上是将临机决断之权,部分寄托于坐镇江陵的公子身上。

陈砥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走到悬挂的巨幅舆图前,目光在筑阳、房陵、长安、历阳之间来回移动。父亲的期望,赵云的教导,陆逊在历阳的苦守,蜀汉在关中的奋战……无数信息在他脑海中碰撞。

他想起父亲曾说过:“为将者,当有临机决断之勇,亦需有承担后果之责。”想起赵云教导的“稳守并非无所作为”。想起陆逊敢于亲赴绝境的担当。

许久,陈砥猛地转身,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清朗的声音在厅中响起:“我意,准陈式将军所请!”

赵云和桓阶都看向他。

陈砥走到书案前,一边亲自提笔草拟命令,一边解释道:“理由有三。其一,战机难得,曹真注意力被北伐吸引,此窗口期稍纵即逝。其二,陈式将军久经战阵,非冒进之人,其既然提出,必有相当把握。增兵三千,仍在可控范围,即便失利,亦不伤我荆南根本。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灼灼:“历阳苦苦支撑,所盼者,正是各方尽力,为其分担压力。我荆南若仅满足于边境小挫,示好有余,而破局之力不足。夺取筑阳,若成,则可真正刺痛曹真,迫其分兵,此乃对历阳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援!亦是向蜀汉展示我江东决心的最好方式!此险,值得一冒!”

他写下命令,加盖都督府印信,交给传令兵:“八百里加急,送往宜都陈式将军处!令其依计行事,务必谨慎,事若不可为,当以保全兵力为上!”

看着传令兵离去,陈砥深吸一口气,对赵云和桓阶道:“此决定之后果,由我陈砥一力承担。”

赵云看着陈砥,眼中满是赞赏。这位公子,终于走出了在既定方略下执行的阶段,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承担巨大风险的决断。无论此战结果如何,这份敢于在关键时刻拍板的魄力,已显露出未来雄主的雏形。

桓阶虽仍有忧虑,但见陈砥决心已定,也不再反对,只是暗暗祈祷此战能成。

关中,蜀汉北伐军大营。

诸葛亮的中军主力已抵达武功外围,与李严的前军会师。蜀军连营数十里,声势浩大,与魏军曹真主力隔着渭水对峙。

然而,军帐内的气氛却并不轻松。李严因前期进展缓慢,心中憋着一股火,再次向诸葛亮请战:“丞相!我军士气正盛,当趁曹真立足未稳,强渡渭水,与敌决战!如此对峙,空耗粮草,岂是良策?”

诸葛亮羽扇轻摇,平静道:“李督稍安勿躁。曹真深沟高垒,以逸待劳,强攻损失必大。北伐非一朝一夕之功,当以正合,以奇胜。我已令马良将军率一部精锐,沿陇山小道,向陇右方向运动,佯动疑兵,牵制曹魏陇西兵力。待其部署出现紊乱,再寻机破敌不迟。”

此策是诸葛亮的一步暗棋,意图开辟第二战场,分散曹真注意力。

李严却有些不以为然:“陇右地广人稀,即便马良将军能有所作为,亦难撼动关中根本。决战之机,仍在渭水!”

诸葛亮正欲再言,忽有亲兵送入一封来自成都的密信。诸葛亮拆开一看,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