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210章 立法度,窥北疆

第210章 立法度,窥北疆(1 / 2)

---

林氏覆灭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广信城左将军府内,一场关乎交州未来走向的会议正在进行。陈暮深知,雷霆手段可震慑一时,但长治久安,需赖法度与制度。他召集庞统、王粲、崔琰、赵云、黄忠,以及被特意请来的,在交州士林中素有清望,且对士徽暴政不满的老名士袁徽(历史上确有其人,避乱交州)等人。

“林氏之诛,乃其自取。然,此仅解一时之患。”陈暮开门见山,声音沉稳,“欲使交州长治久安,百姓安居,军资不乏,北图有基,非立定章程不可。今日请诸公前来,便是要议定我交州之根本法度。”

庞统率先开口,他早已与陈暮多次商议,此刻条理清晰:“统以为,首要在于‘定田亩,清户籍’。需遣干吏,分赴各郡县,重新丈量土地,登记人口,无论汉夷,皆需造册。此举既可摸清家底,便于征收赋税,亦可限制豪强兼并,安抚无地流民。”

王粲补充道:“赋税之法,宜仿古之‘十一税’,然交州初定,可暂降为‘十五税一’,并明确征收品类,以谷物、布帛为主,尽量减少钱币,以免盘剥百姓。商税亦需订立,盐铁官营之利,需用之于公。”

崔琰则强调律法:“需明刑典,约法三章亦可,但要清晰明了。尤其需明确,凡劫掠官粮、军资,私通外敌,聚众作乱者,无论汉夷,皆依军法从事,绝不姑息!同时,亦需保障归附者权益,其田产、人身安全,受我军庇护。”

袁徽捻须沉吟片刻,道:“将军欲立法度,老朽深以为然。然交州之地,汉夷杂处,俚、僚、乌浒诸族,习性迥异,不可全以汉法绳之。老朽以为,可效仿古之‘羁縻’之策,于各部族中,择其贤能或有威望者,授以官职,令其自治内部寻常事务,但需遵我号令,纳贡赋,出兵役。如此,方可渐收其心。”

赵云从军事角度提出:“军制需定。我军现有兵马,来源不一,需重新整编,明确编制、号令、赏罚。尤其需建立常备之兵与屯田之兵。常备兵精于操练,专司征战;屯田兵亦兵亦农,战时为兵,闲时垦殖,既可减轻粮草压力,亦可稳固地方。”

黄忠点头赞同:“老兵可逐步转为屯田兵或督工,以其经验带领新卒。另,需设立武库,统一兵甲制式,修缮打造,不可再如以往依赖缴获。”

陈暮综合众人意见,最终决断:

“便依诸公之见。由士元总领,仲宣、季珪、袁公协助,草拟《交州敕令》,内容需涵盖田亩、户籍、赋税、刑律、军制、羁縻诸族等诸项。务求简明扼要,便于执行。敕令成文后,即刻颁行各郡,敢有阳奉阴违、阻挠施行者,林氏便是前车之鉴!”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凝重:“此《敕令》,便是我等于交州立足之基石,亦是未来北进之蓝图。望诸公戮力同心,共成此事!”

敕令的拟定非一日之功,但一些迫在眉睫的事务已开始推行。其中最关键的,便是赵云与黄忠提及的“屯田之策”。

广信城西,漓水畔一片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带,被划为了第一个军屯区。数千名士兵(多为降卒和新募兵丁,夹杂部分老兵作为骨干)在军官的带领下,划分地块,清理石块,挖掘沟渠,引水灌溉。他们放下刀枪,拿起锄头,身份从战士暂时转变为农夫。

一名原林氏部曲出身的降卒,看着分到自己名下的那块土地,有些茫然地挥舞着锄头,动作笨拙。一名手臂带伤的老兵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粗声道:“小子,别扭捏!这地刨好了,种出粮食,有你一份!比跟着林晟那老贼欺压乡里,最后掉脑袋强多了!”

那降卒愣了一下,看着老兵诚恳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围同样在努力垦荒的同伴,沉默地点点头,手上的动作渐渐变得有力。

黄忠亲自巡视屯田区,看着初具规模的田垄和引水渠,对身旁的赵云感慨:“子龙,看来此法可行。假以时日,若能开垦出数万亩军屯田,我军粮草压力将大为缓解。”

赵云点头,目光却望向更远处起伏的山峦:“汉升将军,屯田固本重要,然操练亦不可废。我意,常备军与屯田军需定期轮换,确保战力不堕。且交州多山,需多练山地奔袭、林间格斗之术。”

“正当如此!”黄忠抚掌,“水军那边,接收了林氏船队,进展如何?”

“船只正在检修,水卒操练亦在加紧。只是……”赵云微微蹙眉,“熟悉大江大河之水战将领易得,精通这岭南水网与近海航行之将才,却难寻。”

人才,始终是制约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