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既定,便是具体人选与律法。林枫深知,制度是骨架,人才是血肉,律法是经脉。
“各部司主官、属官,由长史司会同各司主事,根据以往政绩、军功、能力,三日内拟定名单,呈报本王核定。务求人尽其才,宁缺毋滥!”
“律法方面,以《大明律》为基,结合北疆实际情况,由刑名司牵头,户政、参军府协理,删繁就简,去苛从宽,制定《北疆暂行律例》,重点强调鼓励耕战、保护工商、严惩贪腐、论功行赏!”
命令一道道发出,一个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藩国官僚体系雏形,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起来。镇海堡内,原有的官署被重新规划分配,新的衙门口挂上了牌匾,文吏们抱着卷宗匆匆穿梭,武将们则开始按照新的编制整训部队。一种蒸蒸日上、秩序井然的新气象,逐渐取代了以往那种更偏向军事堡垒的紧张氛围。
然而,在这看似顺畅的建制过程中,并非没有波澜。
周莽对于要受“参军府”制度约束,与文官体系协调,起初颇有些不习惯,几次在军事部署上与长史司在物资调配、民夫征用上产生摩擦。林枫得知后,并未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周莽与长史司主官唤至跟前,沉声道:“军队乃王者之剑,无剑则王令不行;政事乃王者之盾,无盾则根基不稳。剑盾相济,方能无往不利。莽撞冲动,非为将之道;迂腐掣肘,亦非为臣之忠。你等需明白,彼此皆为北疆基石,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一席话,说得周莽与那长史面红耳赤,此后摩擦虽仍有,但皆能顾全大局,协商解决。
此外,在官员选拔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原北疆旧吏,能力平庸,却想凭借资历占据要职;也有一些新投靠的文人,夸夸其谈,却无实干之才。林枫对此态度明确,一律以能力、军功、忠诚为准绳,敢于破格提拔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也毫不留情地罢黜庸碌之辈,甚至处置了两名企图在税赋上做手脚的胥吏,悬首示众,以儆效尤。
“王爷,如此大刀阔斧,是否操之过急?恐引人非议,谓王爷刻薄……”赵清雪在私下里,不无担忧地提醒。
林枫握着她的手,感受着那枚“清宁”香囊传来的淡淡暖意,目光坚定:“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北疆如同一艘正在闯过激流的巨舰,若不能令行禁止,清除腐蠹,如何能抵达彼岸?些许非议,不足挂齿。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高效、廉洁、充满活力的新体系,而非另一个暮气沉沉的旧衙门。”
就在北疆王府新体制初步确立,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之际,陈影送来了关于王振动向的最新密报。除了之前已知的联络倭寇、土司之外,王振似乎还在暗中与几位就藩在外的亲王频繁通信,内容隐秘,但显然意在进一步孤立北疆,甚至可能酝酿着更大的阴谋。
林枫看着密报,脸上露出一丝冷嘲:“看来,我们的王公公,是铁了心要将这盘棋下到底了。也好,他在外合纵连横,我在此内修政理,强军备武。待我这北疆根基稳固,铁骑成型,巨舰下水,倒要看看,是他那四处漏风的破网结实,还是我这新铸的剑锋更为锐利!”
开府建衙,不仅仅是权力的重新分配,更是北疆从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向一个具备完整国家雏形的政治实体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林枫深知,未来的争霸之路,不仅仅是沙场上的刀兵相见,更是制度、人才、经济、民心的全面较量。而此刻,他已在这北疆之地,打下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