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天命人的仙路 > 第37章 青木郡游历-青木城

第37章 青木郡游历-青木城(2 / 2)

他心中默记父亲教的辨向法,同时将这些细节一一归档进脑海中的“行路笔记”。

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长途跋涉,但每一次出行,林父都会刻意放慢节奏,为的就是让儿子真正学会观察天地、感知环境。

他常说:“真正的强者,不只是身体强健,更要懂得如何与自然共处。”

午时,马车停在名为“望山驿”的废弃驿站。

这里曾是南北商旅歇脚之地,如今只剩断墙残垣,杂草丛生。

林母从樟木箱底取出防潮的油布,在断墙下铺出临时营地,动作熟练得像是早已演练过无数次。

林父用短刀劈开枯木,火星溅在铺满松针的地面,竟引燃了一小丛荧光苔藓。

“这是‘引路苔’,只长在阴坡。”他用刀鞘拨弄苔藓,淡绿色的光芒映出他眼角的皱纹,“当年我随商队走镖,曾见过类似的磷火。”

林邑川蹲下身,轻轻触碰那片微光闪烁的苔藓,指尖泛起一丝凉意。

他想起《十方炼体诀》中有提到“地脉之气”,据说这类发光植物往往生长在灵气汇聚之地。

他悄悄记下这个位置,并在心中画下简图——或许将来修炼时能派上用场。

夜宿时,林邑川按父亲所教,在营地周围撒上掺了硫磺的艾草粉,以防毒虫靠近。

林母坐在篝火旁,用青木城买的玉露草编织驱蚊手环,指尖翻动间,草叶竟发出微弱的荧光,仿佛夜空坠下的星屑。

林父倚着车轮擦拭短刀,忽然指向北斗七星:“记住,‘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现在斗柄斜指东南,说明我们在往西南方向走。”

少年抬头望去,星光落在他新换的刀鞘上,那是林父特意刻的“川”字与藤蔓纹,象征着这一路的见闻。

他轻轻摩挲那道刻痕,心中涌起一股踏实感。

卯时的薄雾漫过车篷时,林邑川已完成今日的炼体修炼。

他在晨曦中盘膝而坐,体内药力如涓涓溪流般流转四肢百骸。

随着呼吸吐纳,他的皮肤泛起淡淡莹白,仿佛骨骼正在悄然蜕变。

他摸出陶哨轻吹,惊起草丛中几只背生金斑的蟋蟀——这是木灵国特有的“报晓蟀”,鸣声清亮处必有水源。

林父闻声点头:“不错,学会借物辨位了。”

马车重新启程时,东方天际泛起蟹壳青,远处山峦的轮廓逐渐清晰。

沿途的风景开始变化,原本贫瘠的黄土丘陵逐渐被起伏的红壤覆盖,空气中也多了几分湿润的气息。

这两日行程,林邑川的鼻尖始终萦绕着荒野特有的草木气息:干燥的蒿草、潮湿的苔藓、混着铁锈味的红土……每一缕气味都是一条线索,指引着他去理解这片土地的脉络。

当马车碾过第三片红壤时,林父忽然勒住缰绳,指着车轮下泛着赭石色的土地:“看这土色,像不像被火烧过?”

少年蹲下身,指尖搓开土块,发现内层竟夹杂着细小的白色颗粒。

“这是盐碱结晶,”林父用短刀挑起颗粒,阳光折射下竟透出淡淡虹光,“地表泛红说明碱性重,地下水位至少深过两丈——但若看见土色发青,就得赶紧打井,保准能出水。”

林邑川听得入神,连忙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

他知道,这些经验不是书本上学来的,而是父亲多年行走江湖、靠双脚丈量大地所得。

他一边听一边回忆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又结合前几日读过的《山经异志》,试着分析此地的地貌特征。

“爹,我们是不是快到杜鹃镇了?”他试探性地问。

林父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聪明,再往前三十里,就该到了。”

林邑川心中一震。

杜鹃镇是他以前同窗阿虎的老家,为了消除他人对自己突然变强的疑虑,他特意向学堂说曾在那儿“访亲”。

他低头看了看怀中的《十方炼体诀》,心中升起一股期待。

当天傍晚,他们选择在一处背风的山谷扎营。

林母支好帐篷后,便取出干粮与热水,一家人围坐在篝火旁吃饭。

林父则在一旁检查车轮与马鞍,确保明日行程顺利。

林邑川吃完饭后,没有急于休息,而是拿出白天采集的不同土壤样本,逐一摆放在地上。

他用树枝作笔,在沙地上画出一条条线段,试图勾勒出地下水流的可能路径。

他记得父亲说过:“会识土,才懂水;懂水,才能活命。”

他对照着《山经异志》上的地貌图谱,一点点比对颜色、质地、湿度的变化。

渐渐地,一幅关于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初步判断图在他脑海中形成。

他越想越投入,干脆取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把刚才的分析整理成文字与示意图。

夜色渐深,篝火跳动,映照着他专注的脸庞。

当晚露宿时,林邑川特意在篝火旁观察不同土层的颜色变化,直到月光将他蹲在地上画的水位判断图镀上银边。

次日辰时,马车行至一片白桦林。

晨光透过枝叶洒落林间,斑驳光影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草木气息。

林邑川正闭目养神,忽然听见头顶传来“啾——啾啾!”的鸟鸣,音调急促而尖锐,像是某种紧急的信号。

林母轻轻推了推他:“记住,这是杜鹃鸟的示警声。”

话音未落,林父已抄起短刀翻身下车,动作干脆利落,仿佛早已习惯这样的突发状况。

片刻后,他拎回一只受伤的野兔——它后腿上赫然有道深可见骨的爪痕,血迹未干。

“山猫刚来过。”林父用刀尖拨弄草丛,露出几撮灰黑色的兽毛,“若听见鸟鸣突然变调,就得立刻检查四周。”

林邑川攥紧陶哨,试着模仿杜鹃的示警声,哨音清亮,惊飞几只麻雀。

没想到,远处竟传来山雀的呼应,一来一回,仿佛真的在进行某种隐秘的对话。

他心头一震,这不仅是模仿,而是一种与自然沟通的方式。

他开始意识到,父亲教给他的不只是生存技巧,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的眼光。

临近正午,马车驶入灵植城地界。

林母从藤编包里取出晒干的叶片标本,逐一与道旁灵植对照。

她动作轻柔,仿佛在与每一株植物对话。

“看这株‘三叶草’,”她指着叶片边缘的锯齿,“普通三叶草齿尖朝左,灵植化的齿尖朝右,叶脉里还藏着‘人’字形纹路。”

林邑川屏住呼吸凑近观察,果然看见叶脉间流动着微弱的荧光,如同细小的星河。

他伸手轻轻触碰叶片,指尖传来一丝凉意,仿佛能感受到植物内部流动的生命力。

这一刻,他忽然想起昨夜在篝火旁,父亲用短刀在桦木板上刻的那句话:

“学问不在书上,在你踩过的每粒石子里。”

当时他只是觉得这话意味深长,此刻望着图腾上缠绕的真实灵植藤蔓,他终于懂得——那些从土壤颜色、鸟鸣声调、叶片脉络中悟出的道理,早已像种子般埋进他的血肉,只等一场春雨,便能破土而出,长成比书本更丰茂的参天大树。

当城门两侧高达十丈的灵植图腾映入眼帘时,林邑川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

这些图腾并非雕刻而成,而是由真正的藤蔓生长编织而成,枝叶间开满了五彩斑斓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阳光透过藤蔓洒下,形成一片片流动的光影,仿佛整座城门都在呼吸。

马车缓缓驶入灵植城特有的葫芦状城门。

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草木清香,混着露水与土壤的气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街道两侧的商铺皆以藤蔓编织而成,巨型花盆里种着高达数丈的荧光树,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洒下细碎的绿光,如同置身于流动的翡翠星河。

林邑川掀开窗帘,目光被街边挑着竹篓的少女吸引——她篓中装着会开合的血色花朵,花瓣张合间渗出露珠般的汁液,像是某种活物。

“那是‘血玉莲’,需用晨间朝露浇灌七七四十九日才能开花。”林母递来一本《灵植图鉴》,书页间夹着从青木城采集的灵藻标本,“灵植城的每株草木都有讲究,连路边的苔藓都可能是疗伤圣药。”

林邑川接过书,轻轻翻开,每一页都配有手绘图与注解,详细记录了灵植的生长周期、药效特征与采集时机。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所学的《十方炼体诀》中提到的许多药材,正是眼前这些鲜活的生命。

他低头看着书页上的“血玉莲”,又望向窗外那名少女,心中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敬畏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