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出长安已有些日子,一路向东北行军。
起初天朗气清,官道两旁的麦田泛着青黄,百姓们远远望见“李”“郭”旗号,都会驻足挥手。
可从昨日午后起,天色渐渐阴沉下来,铅灰色的云压得很低,连风都带上了铁锈般的腥气。
我勒住马缰,与身旁的郭元振对视一眼,他眉头紧锁:“这风不对。沧州方向怕是有变故。”
话音刚落,远处烟尘滚滚,一匹马浑身浴血向我们冲来,在靠近我们之后,对面的马匹速度渐渐慢了下来,马背上的人忽然从马背上栽倒。”
郭元振翻身下马,快步冲过去将人扶起。
栽倒在地的人抓住郭元振的战袍,声音断断续续:“史思明……史思明先发制人,亲率两万铁骑突袭沧州……”
“守将王忠将军拼死抵抗,力竭战死……城破后,史思明下令屠城三日!”
“屠城?”
这两个字像淬毒的冰锥,狠狠扎进我心口。
我猛地攥紧缰绳,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胯下的战马也似通人性,不安地刨着蹄子。
郭元振的脸沉得能滴出水,他将来人交给军医,转身拔剑指向东北方向,声如惊雷:“全军加速!日夜兼程,驰援沧州!违令者斩!”
“得令!”
五万将士齐声应和,声音穿透云层。
原本整齐的队伍瞬间提速,马蹄踏碎路面的石子,文气火炮被数十名士兵合力推着奔跑,炮身的墨玉在阴云下泛着冷光。
我策马跟在郭元振身侧,风灌进衣领,却吹不散心中翻涌的怒火。
史思明竟残暴至此,连手无寸铁的百姓都不放过!
接下来的两日路程,将士们嚼着干硬的饼子赶路,不少人脚被磨出血泡,却无一人叫苦。
第三日清晨,当沧州城的轮廓出现在视野中时,所有人都停下了脚步,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城墙塌了大半,黑色的烟柱从城中升起,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焦糊味。
城门前的护城河里,浮着无数百姓的尸体;
原本繁华的街道被烧成一片废墟,断壁残垣上溅满暗红的血渍,几只乌鸦落在墙头,啄食着散落的骸骨,发出凄厉的叫声。
“将军!”一名幸存的沧州兵从废墟后爬出来,他的左臂空荡荡的,脸上满是烟灰和泪痕。
“史思明的人昨天刚走,他们见人就杀,老人、孩子都不放过……”
“王忠将军带着我们守了三天,箭矢射完了就用石头砸,最后被叛军乱刀砍死在城门楼子上!”
我走到城门楼前,果然看到墙上嵌着数十支断箭,地面的血渍早已凝固发黑。
一名老妇抱着死去的孙儿,坐在废墟旁无声落泪。
我走上前,想递给他一块干粮,她却突然抓住我的衣袖,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绝望:“大人,要为我们报仇啊……”
“史思明的人把我儿子吊在城楼上,说不交出存粮就烧死他啊!”
这句话像重锤,砸得我心口发闷。
我扶起老妇,一字一句道:“老人家放心,我李白定会让史思明为这里的百姓偿命!”
郭元振也走上前,沉声道:“大唐的军队到了,不会再让百姓受委屈。”
当天下午,我让人在沧州城中心的空地上设起祭台。
郭元振命将士们清理废墟,收殓尸体,军医则为幸存者诊治伤口。
阴云越来越浓,几滴冷雨落在祭台的香烛上,发出“滋滋”的声响。
五万将士披甲肃立,我身着陛下赏赐的锦袍,手持笔墨,站在祭台前。
风吹动纸卷,我望着台下将士们坚毅的脸庞,望着远处废墟上飘扬的唐军旗帜,高声念道:“维大唐神功元年,岁在辛卯,李白谨以清酒庶羞,致祭于沧州死难将士百姓之灵前——”
“胡骑犯边,沧城告急。王忠死节,血染城门。百姓何辜?惨遭屠戮。白骨露野,冤魂夜哭。”
我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今我唐军至此,见城破之惨,闻冤魂之诉。誓以文为锋,以炮为刃,诛灭叛贼,以血还血!”
“北斗垂泪照沧州,白骨堆中恨未休。待到平卢烽火灭,必教逆贼血横流。”
念完之后以蜡烛点燃,焚于祭台前。
“必教逆贼血横流!”将士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声音压过了风雨。
郭元振走上祭台,将一杯酒洒在地上:“王忠兄弟,兄弟们来替你报仇了!”
他拔出佩剑,指向东北方向,“史思明就在前方,随我追!”
“追!追!追!”呼声此起彼伏,唐军将士的怒火被彻底点燃。
原本因连日行军疲惫的队伍,此刻却充满了磅礴的力量。
大军再次出发时,阴雨天褪去,天边裂开一道缝隙,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沧州城的废墟上,像是为死难者送行。
幸存者们站在城门口,举着简陋的旗帜,高声为我们呐喊助威。一名孩童举起手中的木剑,喊道:“大人,杀了坏人!”
我回头挥手,心中暖流涌动。
这便是我们拼命守护的理由,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这些百姓眼中的希望。
郭元振策马来到我身边说道:“太白兄,你那首诗写得好,‘必教逆贼血横流’,追上史思明后我定然叫他血债血偿。”
“那咱们就说到做到。”我扬鞭加速,“史思明带着搜刮的粮草应该没走多远。”
探马不断传回消息,说史思明的军队带着抢来的财物,行军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