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腾如实汇报了自己作为联络员、助手所承担的综合协调、信息传递、督查落实等职责,提到了跟随宋知远在堤坝上奋战、组织群众转移的经历。他的语气诚恳:“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深感责任重大,任何信息的延误、任何指令的偏差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二是深切体会到,在重大灾难面前,我们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
周明处长一边听,一边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旁边的年轻干部则飞速地记录着。
话题随后转向灾后重建。“请你重点谈谈,在农业产业重建和项目督查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李腾心中一动,知道重点来了。他结合青林镇生态旅游项目的“破局”,详细阐述了在推动产业重建中遇到的利益分配难题,以及如何通过创新“资源入股、保底分红、就业优先”模式打破僵局的过程。他也提到了建立项目督查机制,以及在柳林镇堤防项目上顶住压力、坚持原则的情况。他刻意避免突出个人作用,而是强调在宋知远副县长的领导下,依靠集体智慧和制度力量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你认为宋知远同志的工作有哪些特点?或者说,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周明处长的问题看似随意,实则关键。
李腾沉吟片刻,认真答道:“宋县长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极强的原则性和担当精神,在重大问题上从不含糊,敢于决策,也敢于负责;二是深入务实的工作作风,他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像他常说的,‘鞋底沾满泥土,决策才有温度’;三是对年轻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大胆使用,他既给我们压担子,也教我们方法,更在关键时候给予信任和支持。”他举了匿名信风波中宋知远毫不犹豫力挺他的例子,语气中充满了感激。
考察组的同志微微点头。
接着,问题又涉及到对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看法,对干部队伍作风的评价,甚至问到了李腾个人的学习、家庭情况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想法。
李腾始终秉持客观谨慎的态度。谈成绩,有理有据;说不足,分析到位,不回避矛盾,但也注意分寸;讲个人,谦虚务实,表达了希望到更艰苦岗位锻炼、为基层群众做更多实事的愿望。整个谈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李腾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当周明处长最后说“好的,李腾同志,谢谢你的配合”时,李腾才暗暗松了一口气。他起身,礼貌地告辞离开。
走出招待所,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李腾回想着刚才谈话的每一个细节,审视着自己是否有表述不当之处。总体感觉,考察组的领导虽然严肃,但态度是客观的,自己的回答也算沉稳周全。至于结果如何,他已无法掌控,只能静候。
考察组在红星县停留了三天。这三天里,各种小道消息在私底下传得沸沸扬扬。有说宋知远因其在抗洪和重建中的卓越表现,以及稳健务实的工作风格,深受市委主要领导赏识,此次考察后很可能“更进一步”,接替即将调任市交通局的原常务副县长戴元湖的位置。也有说李腾作为宋知远的“大秘”,能力突出,表现抢眼,加上此次考察中被重点谈话,外放重要岗位已是板上钉钉,甚至具体到可能去哪个乡镇担任党委书记的说法都流传了出来。
这些传闻,自然也传到了李腾的耳朵里。他只是听听,并不置评,依旧每天按时上下班,认真处理手头的工作,仿佛一切如常。但他能感觉到,周围同事看他的目光,多了几分探究和不易察觉的热络。连一向与他存在隐性竞争的赵国庆,在一次走廊相遇时,也难得地主动点头示意,眼神复杂。
宋知远对此更是心知肚明。在考察组离开后的第二天,他把李腾叫到办公室,没有谈论任何关于考察和传闻的内容,只是交代了几项日常工作和一个需要提前调研的农业课题。但在李腾转身离开时,宋知远看似随意地说了一句:“沉住气,该来的总会来。手头的工作,一样也不能落下。”
李腾心中一暖,郑重答道:“我明白,宋县长。”
考察组如同一阵春风,吹过之后,表面的一切似乎恢复了原状。但李腾知道,某些变化已经发生,某种可能性已经被点燃。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院子里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以及一份愈发沉静的责任感。他的仕途,似乎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即将迎来新的篇章。而这股看似无形的“春风”,正是那开启新篇的序曲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