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何以为民 > 第129章 春风

第129章 春风(1 / 2)

青林镇项目成功“破局”带来的欣慰尚未完全沉淀,一股更为隐秘而强劲的春风,便开始悄然吹拂红星县的政治生态。这风,起于青萍之末,源于市委大院那栋象征着权力与秩序的组织部小楼。

市委组织部干部考察组一行三人,在一个看似寻常的周一上午,低调地入驻了红星县委招待所。没有提前张扬,没有兴师动众,他们的到来,如同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只在极小的范围内激起了涟漪,但这涟漪却足以牵动许多人的心弦。考察组的任务明确而敏感:对红星县领导班子运行情况,以及部分在抗洪救灾、灾后重建等中心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重点干部,进行深入考察。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在红星县副科级以上干部的小圈子里流传开来。各种猜测、期待、不安的情绪在私下里弥漫。谁会被列为考察对象?这次考察是例行公事,还是意味着更大的人事变动即将来临?每个人都试图从有限的讯息中解读出尽可能多的内容。

考察组的工作严谨而细致。他们分别与县委常委、部分县直部门一把手、乡镇党委书记等关键岗位的干部进行了单独谈话,了解班子团结协作情况、整体运行效能,以及各自分管领域或所在地区的工作实绩和干部表现。

气氛在一种无形的紧张与期待中发酵。县委大楼里,人们行走的步伐似乎都比平时更轻、更快,交谈的声音也压低了几分,眼神交换之间,传递着心照不宣的意味。

这天下午,李腾接到了县委办值班室的电话,通知他第二天上午九点,到招待所三楼小会议室,配合市委组织部考察组了解情况。放下电话,李腾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他清楚,该来的,终究来了。这既是对他过去两年多工作的检验,也可能关系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没有急于准备什么“汇报材料”,而是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将自从担任宋知远秘书以来,经历的重大事件、参与的主要工作、以及个人的一些思考和体会,在脑海中细细地梳理了一遍。他提醒自己,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妄自菲薄,最重要的是展现出一个年轻干部应有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精神风貌。

第二天,李腾提前十分钟来到招待所三楼。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考察组所在的小会议室门口透出灯光。他整理了一下衣着,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一个沉稳的声音传来。

李腾推门进去,小会议室内坐着三位神情严肃的干部。居中一位年纪稍长,约莫五十岁上下,戴着眼镜,目光锐利而沉静,是考察组的组长、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处长周明。旁边两位较为年轻,一位负责记录,另一位则辅助询问。

“各位领导好,我是李腾。”李腾不卑不亢地问好。

周明处长微微颔首,示意他在对面的椅子坐下,脸上露出一丝程式化的微笑:“李腾同志,请坐。不用紧张,我们这次下来,主要是想更全面地了解红星县在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一些情况,以及相关干部的表现。你是宋知远同志的秘书,全程参与了这些工作,想听听你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谈话开始了。问题从宏观到具体,从工作到个人。

“请你谈谈,在抗洪救灾过程中,红星县领导班子,特别是前线指挥部的运行情况?决策和执行环节,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或教训?”

李腾略一思索,便条理清晰地回答起来。他讲述了宋知远在汛情研判、物资调配、险情处置中的果断决策,也提到了在启用分洪区时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抉择。他没有回避矛盾,提到了初期部分乡镇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但更强调了后期全县上下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他着重描述了在堤防抢险、群众转移、灾民安置中的具体场景和有效措施,语言平实,但细节丰满,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真实的抗洪图景。

“作为宋知远同志的秘书,你在其中主要承担了哪些工作?有什么特别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