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凤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冰裂缝边缘,脚下的冰层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随时会碎裂。她小心翼翼地探头望去,黑色的裂缝如巨兽张开的血盆大口,深不见底,寒风从裂缝中呼啸而出,带着刺骨的寒意,能清晰听到下方冰块碰撞、断裂的“咔嚓”声,令人不寒而栗。裂缝两侧的冰棱如尖刀般凸起,上面覆盖着一层薄冰,光滑得根本无法固定绳索。“必须在冰崩前打通救援通道!”高小凤当机立断,目光扫过在场的救援队员和武警战士,“赵峰,你带一组队员,用液压钳和冰镐清理裂缝边缘的冰棱,铺设防滑钢板,尽量拓宽搭建通道的接触面;洛桑厅长,麻烦你立刻联系附近的曲当乡藏族牧民,他们世代在冰川周边放牧,熟悉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或许有应对冰裂缝的土办法;我带另一组队员,操控抗风型无人机,向被困村民投放保暖帐篷、羽绒服、高热量压缩饼干和定位器,让他们保持冷静,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向裂缝方向移动,减少救援距离!”
救援行动立刻展开,每个人都争分夺秒。赵峰带领20名队员,冒着漫天风雪,用液压钳一块块剪断突出的冰棱,冰屑飞溅,砸在防雪服上发出噼啪声响,每个人的眉毛和胡须很快就结了厚厚的冰挂,双手被冻得僵硬,只能每隔几分钟就搓一搓手、哈一口热气取暖。高小凤则和技术队员一起,操控着三架抗风型无人机,顶着每秒20米的狂风,朝着夏牧场飞去。无人机在紊乱的气流中摇摇晃晃,好几次险些被风雪击落,屏幕上的画面也时断时续。
“找到了!看到村民了!”技术队员突然大喊,高小凤立刻凑到屏幕前——画面中,53名村民蜷缩在牧场的几间石头房子里,房子的屋顶已经被积雪压得变形,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抱着年幼的孩子,孩子们的脸上满是恐惧,不停地哭闹;几位中年汉子则守在门口,眉头紧锁,望着远处的冰川,脸上写满了绝望;几十只牦牛和羊群在房子周围焦躁地踱步,时不时发出低沉的叫声。
高小凤深吸一口气,操控无人机缓缓下降,避开飞舞的雪粒和冰棱,成功将第一批保暖物资投放到房子旁边的空地上。村民们看到从天而降的物资,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燃起希望的光芒。村干部扎西认出了无人机机身上的联盟标志,立刻站起身,用藏语大喊:“大家不要慌!是联盟的救援队伍来了!我们跟着物资投放的方向,向冰裂缝那边移动,救援队伍在那边等我们!”
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年轻力壮的汉子搀扶着老人,妇女抱着孩子,每个人都抓起一件羽绒服穿上,朝着裂缝方向艰难跋涉。可就在这时,一阵震天动地的巨响突然传来,仿佛天空塌陷、大地开裂!卓奥友峰的西坡冰川再次发生崩塌,巨大的冰块如千万匹奔腾的白马,从山顶倾泻而下,扬起的漫天雪雾瞬间吞噬了整个河谷,天地间一片惨白,能见度不足1米。
“快躲!”赵峰眼疾手快,一把将高小凤扑倒在雪地里,两人紧紧趴在地上,头顶上方,一块篮球大小的冰块呼啸而过,重重砸在不远处的雪地上,陷出一个半米深的深坑。雪粒如针般扎在脸上,高小凤能清晰地感受到地面的震动,仿佛脚下的冰川随时会整体塌陷。
过了足足十分钟,雪雾才稍稍散去。高小凤挣扎着爬起来,顾不上拍掉身上的积雪,立刻抓过监测设备查看:“冰川崩塌引发了次生雪崩!堰塞湖水位肯定又涨了!村民们怎么样了?”技术队员迅速操控无人机调整方向,屏幕上的画面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村民们被突如其来的雪崩阻断了去路,前方的积雪高达数米,形成了一道陡峭的雪墙,他们只能蜷缩在雪墙下,无助地望着远方。而刚才那条20米宽的冰裂缝,因为冰川震动,又扩大了5米,宽度达到25米,裂缝边缘的冰层还在不断剥落,搭建通道的难度陡增。
“不能等了!用冲锋舟!”高小凤的大脑飞速运转,突然想到一个办法,“河谷下方虽然被积雪覆盖,但堰塞湖的水流已经渗透到表层,形成了薄冰下的暗流,冲锋舟或许能在冰面下的水域通行!”队员们立刻行动,迅速卸下直升机上的四艘橡皮冲锋舟,在雪地上快速充气。可当第一艘冲锋舟刚被推入冰面,脚下的薄冰就发出“咔嚓”一声脆响,瞬间裂开一道细纹,冲锋舟险些坠入冰冷的暗流中。“用冰镐凿出一条航道!”高小凤一声令下,十几名队员立刻轮流上阵,用冰镐奋力凿击冰面,冰屑纷飞,溅在脸上生疼,手指很快就冻得失去知觉,只能靠哈气取暖,有的人手上磨出了血泡,缠上纱布继续干。
就在航道即将打通一半时,监测仪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红色的警示灯疯狂闪烁:“警告!冰川主裂缝扩大至20米,冰体内部应力急剧增加,预计1小时内将发生大规模冰崩!堰塞湖水位已超警戒线1.2米,冰坝随时可能决堤!”
危急关头,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和牦牛的嘶吼声,在风雪中格外清晰。洛桑厅长抬起头,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狂喜,大喊道:“是藏族牧民的马队!他们带着牦牛和绳索来了!”高小凤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十几名藏族牧民骑着高大的牦牛,顶着漫天风雪疾驰而来,牦牛的蹄子踩在积雪上,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牧民,脸上布满皱纹,穿着传统的藏袍,脖子上挂着一串长长的佛珠,手中还拿着一面五彩经幡——他是当地德高望重的洛桑活佛,也是曲当乡的精神领袖。
“高女士,别担心!我们用牦牛和绳索搭建‘空中索道’!”洛桑活佛翻身下了牦牛,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却异常坚定,“牦牛的力气大,能牢牢固定在岩石上,我们用最粗壮的牦牛毛绳索拉紧,中间悬挂兽皮吊篮,村民们就能坐着吊篮越过裂缝!”
话音刚落,牧民们就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将八头体型最为健壮的牦牛分别固定在冰裂缝两侧的巨石上,牦牛们奋力蹬着蹄子,稳稳地扎根在雪地里,仿佛八座坚不可摧的石墩。随后,牧民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牦牛毛绳索,这种绳索由数十根牦牛毛编织而成,直径超过5厘米,坚韧无比,能承受数吨的重量。他们将绳索的一端固定在牦牛身上,另一端由四名牧民合力拉紧,横跨过25米宽的冰裂缝,用特制的木楔牢牢固定在另一侧的岩石上,形成一条笔直的“空中索道”,中间悬挂着两个用厚实兽皮制成的吊篮,足够容纳两名成年人或三名儿童。
“我先过去探路!”赵峰自告奋勇,抓住吊篮的边缘,双脚蹬着冰面,轻轻一用力,吊篮就顺着绳索滑向裂缝对岸。风雪中,吊篮左右摇晃,下方是深不见底的冰窟,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当赵峰安全抵达对岸,朝着众人挥手示意时,现场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高小凤和队员们立刻冒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村民被困的雪墙下。此时的村民们已经冻得瑟瑟发抖,几个年幼的孩子已经哭不出声,嘴唇发紫。高小凤脱下自己的外层防寒服,裹在一个浑身发抖的小女孩身上,轻声安慰道:“别怕,阿姨带你回家,我们马上就能越过裂缝,到安全的地方去。”她和队员们、牧民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人和孩子,将他们一个个送上吊篮。
就在第一组村民——一位老奶奶和两个孩子即将通过索道中点时,又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传来,卓奥友峰的冰川主裂缝再次扩张,整个河谷都在剧烈震动,“空中索道”的绳索被震得剧烈晃动,吊篮在半空中如钟摆般摇摆不定,两个孩子吓得紧紧抱住老奶奶,哭出声来。“抓紧绳索!千万别松手!”高小凤大喊着,和洛桑活佛、赵峰一起死死拉住绳索的一端,牦牛们也感受到了危险,奋力蹬着蹄子,压低身体,稳稳地固定着绳索,鼻孔中喷出长长的白气。洛桑活佛站在雪地里,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用藏语大声念起了祈福经,五彩经幡在风雪中猎猎作响,仿佛在为村民们保驾护航。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次吊篮的往返都惊心动魄。高小凤的手被绳索勒得通红,磨出了血痕,却丝毫不敢放松;队员们轮流替换,每个人的手臂都酸痛难忍,却没有人喊累;牧民们则守在绳索旁,随时调整绳索的松紧,确保吊篮平稳滑行。当最后一名村民——一位腿脚不便的老爷爷被成功转移到安全区域时,监测仪发出了刺耳的终极警报:“冰川即将发生大规模冰崩,倒计时10分钟!”
“所有人立刻撤离!向东侧的高地跑!”高小凤大喊着,和队员们、牧民们一起,搀扶着最后一批村民,朝着远处的高地狂奔。脚下的积雪越来越厚,每一步都异常艰难,身后的轰鸣声越来越近,仿佛死神的脚步声。当所有人都爬上高地,趴在雪地上时,身后传来了毁天灭地的巨响——卓奥友峰的主冰川如银色的瀑布般倾泻而下,巨大的冰块砸在河谷中,激起的雪雾高达数百米,遮天蔽日;堰塞湖的冰坝瞬间破裂,汹涌的湖水如脱缰的野马,顺着河谷奔腾而下,原本的三个村落瞬间被淹没在冰雪与洪水之中,冰层破裂、房屋倒塌的声音响彻整个山谷。
所有人都趴在山坡上,望着眼前的景象,惊魂未定。洛桑活佛缓缓站起身,双手合十,面向卓奥友峰的方向,念起了长长的祈福经,村民们也纷纷跟着诵经,泪水混合着雪水从脸上滑落,滴在冰冷的雪地上。高小凤望着被冰雪和洪水覆盖的河谷,心中百感交集——虽然世代居住的村落没了,但所有村民都安全获救,这就是最大的胜利。她的防寒服已经湿透,浑身冻得僵硬,可心中却涌动着一股暖流,看着身边相互搀扶的队员、牧民和村民,她知道,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接下来的一周,高小凤带领团队留在曲当乡的临时安置点,协助村民搭建保暖帐篷、分发生活物资、建立临时医疗点。联盟紧急调拨的羽绒服、棉被、食品和药品源源不断地运抵,中科院冰川研究所的专家也赶到现场,与联盟团队一起对卓奥友峰冰川进行24小时监测,制定长期的冰川防护和生态修复方案。
一天下午,洛桑活佛的孙子,12岁的丹增,穿着一身崭新的藏袍,捧着一个精致的小木盒,走到高小凤面前。他的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双手将木盒递给高小凤:“高阿姨,这是爷爷让我送给你的,是我们藏族的‘雪山之佑’。”高小凤打开木盒,里面是一条用牦牛骨和红珊瑚串成的项链——牦牛骨被打磨成圆润的珠子,泛着温润的光泽,中间点缀着三颗鲜红的珊瑚,格外醒目。“爷爷说,牦牛是雪山的精灵,珊瑚是大海的馈赠,这条项链能保佑你和所有守护雪山的人平安健康。”丹增仰着小脸,认真地说道。
高小凤轻轻将项链戴在胸前,与“守护之牌”“雨林之魂”“阳光之链”“海洋之礼”和“冰芯石”交织在一起——冰凉的牦牛骨刻着青藏高原的风雪纹路,温润的珊瑚凝结着南太平洋的潮声,粗糙的雨林种子带着刚果盆地的草木气息,剔透的冰芯石封存着北极的远古气息,还有亚马逊雨林的木质守护牌、撒哈拉沙漠的玛瑙珠串,这些来自不同大陆的信物相互映衬,在阳光下折射出各异的光泽,仿佛形成了一道跨越全球的守护屏障,将地球的每一片珍贵土地都串联在这方寸之间。
她低头凝视着胸前的信物,指尖轻轻拂过每一件器物,仿佛能透过它们触摸到每一段征程:摸到冰芯石,便想起斯瓦尔巴冰原上北极熊的蹒跚身影;触到海洋之礼的珍珠母贝,就看见大堡礁珊瑚重新绽放的五彩光芒;碰到雨林之魂的种子,耳畔便响起巴卡部落老药师讲解草药的声音。这些信物不再是孤立的纪念品,而是“世界经济发展通道”上最鲜活的坐标,记录着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每一次努力。
“高女士,准备登机了,下一站拉萨。”随行助理的声音将她从思绪中拉回。高小凤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刚果盆地的雨林——晨雾还未散尽,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露水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巴卡部落的孩子们正在传承屋前追逐嬉戏,手中挥舞着绘有雨林图案的小旗子。她掏出手机,最后拍了一张照片,才转身登上专机。
当飞机穿越印度洋上空,手机屏幕再次亮起,祁同伟发来的消息带着高原的气息:“青藏高原冰川监测站已准备就绪,西藏自治区政府派了藏族向导次仁,他熟悉念青唐古拉山的每一条冰川,还会唱古老的雪山歌谣,能帮我们和当地牧民沟通。”附带的照片里,一座红色屋顶的监测站矗立在雪山脚下,次仁穿着藏袍,牵着一头牦牛,站在监测站前微笑,背景是连绵的念青唐古拉山冰川,湛蓝的天空下,冰川泛着圣洁的光芒。
十几个小时后,专机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刚走出舱门,凛冽而清新的空气便扑面而来,与刚果盆地的湿热截然不同。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银辉,近处的草原上,牦牛悠闲地啃食着青草,经幡在风中飘扬,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前来接机的次仁穿着一身藏蓝色的藏袍,腰间系着彩色的腰带,黝黑的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手中捧着一条洁白的哈达:“高女士,欢迎来到青藏高原,扎西德勒!”
高小凤接过哈达,按照藏族礼仪弯腰致谢:“次仁向导,辛苦你了。这次麻烦你带我们去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监测点,我们要尽快摸清冰川融化的最新情况。”
“没问题!”次仁笑着点头,“最近几年,雪山的冰川融化得快,牧民们都说,夏天的雪线比以前高了很多,山下的小溪有时候会突然断流,有时候又会因为冰川融水暴涨。你们来监测冰川,是在保护我们的神山,牧民们都很支持!”
两人乘坐越野车,沿着雅鲁藏布江向念青唐古拉山驶去。车窗外,草原渐渐被高山草甸取代,远处的雪山越来越近,冰川的轮廓也愈发清晰。次仁指着一座形似雄鹰的山峰:“那是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我们藏族人把它当作神山,每年都会来转山祈福。以前,主峰下的冰川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现在你看,冰川已经退到半山腰了,露出了黑色的岩石,像神山露出了伤疤。”
高小凤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主峰下的冰川确实比照片中看到的更短,裸露的岩石在阳光下泛着暗沉的光,与洁白的冰川形成鲜明对比。“冰川融化不仅会影响当地牧民的生活,还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高小凤轻声说,“我们这次来,就是要在冰川上布设监测设备,记录冰川厚度、温度、融化速度等数据,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依据。”
经过四个小时的行驶,越野车终于抵达念青唐古拉山冰川监测站。这座监测站由环保材料搭建,屋顶覆盖着太阳能板,周边的木桩上挂着经幡,既符合现代科研需求,又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监测站负责人李教授早已等候在门口,他手中拿着一份监测报告,脸色凝重:“高女士,我们发现念青唐古拉山的东冰川,今年的融化速度比去年快了15%,冰川边缘出现了多条裂缝,最大的裂缝宽达3米,深不见底,随时可能发生冰崩!”
高小凤接过报告,指尖因寒冷而微微颤抖。报告中的卫星图像显示,东冰川的边缘确实布满了黑色的裂缝,像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在冰川上。“立即启动青藏高原冰川应急监测预案!”高小凤当机立断,“第一,组织科考团队,携带便携式监测设备和无人机,明天一早前往东冰川,在裂缝周边布设监测点,实时监测裂缝扩展速度和冰川温度;第二,次仁向导,麻烦你联系附近的牧民,告知他们冰川可能发生冰崩,让他们暂时撤离到安全区域;第三,联系中国科学院冰川研究所,请求支援冰川雷达探测设备,探测裂缝的深度和内部结构,评估冰崩风险。”
次仁立刻掏出手机,用藏语联系附近的牧民;李教授则联系中科院冰川研究所,协调设备支援;高小凤则和科考团队一起,整理第二天需要携带的设备——温度计、裂缝监测仪、无人机、防寒帐篷,每一件都仔细检查,确保在高原低温环境下能正常工作。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高小凤和科考团队就带着设备出发了。东冰川距离监测站有10公里的路程,他们骑着牦牛,在雪地里艰难前行。高原的氧气稀薄,每走一步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高小凤的嘴唇渐渐发紫,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次仁走在最前面,用藏刀在雪地上标记路线,时不时提醒大家:“前面有暗冰,小心脚下!”
抵达东冰川时,天刚蒙蒙亮。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震撼:巨大的冰川如一条银色的巨龙,盘踞在山谷中,冰川边缘的裂缝纵横交错,有的裂缝中还能看到蓝色的冰川内部,散发着刺骨的寒气。科考团队迅速展开行动,在裂缝周边布设了10套监测设备,无人机升空后,实时传输着冰川的影像数据。高小凤则和李教授一起,用冰川雷达探测仪探测裂缝的深度:“裂缝深度超过20米,内部结构复杂,有发生冰崩的风险!”
就在这时,远处的牧民突然大喊:“冰崩了!快跑!”高小凤抬头望去,只见东冰川的边缘,一块巨大的冰体从冰川上脱落,顺着山谷滑落,扬起漫天的雪雾。“大家快躲到岩石后面!”高小凤大喊,带领大家躲到附近的一块巨大岩石后。冰崩的轰鸣声在山谷中回荡,雪雾弥漫,过了很久才渐渐散去。
“还好我们提前监测到了风险,没有牧民受伤。”次仁松了一口气,脸上满是庆幸。高小凤点点头,心中更加坚定了守护冰川的决心:“我们一定要加快监测网络的布设,为冰川保护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接下来的一周,高小凤和科考团队一起,在念青唐古拉山的多条冰川上布设了监测设备,建立了青藏高原首个“冰川监测网络”;同时,他们还在牧民聚居区建立了“生态科普站”,用藏汉双语向牧民讲解冰川保护的重要性,教他们识别冰川融化的预警信号。次仁的儿子——12岁的丹增,每天都来科普站帮忙,他拿着画笔,将冰川的变化画成漫画,贴在科普站的墙上:“我要让更多人知道,神山需要我们的保护。”
离开青藏高原的前一天,次仁带着高小凤来到附近的牧民定居点。牧民们为他们举行了简单的祈福仪式,老阿妈将一条用牦牛毛编织的手链戴在高小凤手腕上:“这是神山的祝福,希望你能常来,和我们一起守护雪山。”高小凤接过手链,手腕上的温暖与胸前信物的冰凉相互交织,心中满是感动。
当专机再次升空,高小凤望着窗外渐渐变小的雪山,掏出手机,拍下这圣洁的一幕——冰川在阳光下泛着银辉,草原上的牦牛如黑色的珍珠,经幡在风中飘扬。她将照片发给联盟伙伴,配文写道:“从北极的冰原到青藏高原的雪山,从刚果的雨林到南太平洋的珊瑚礁,‘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的每一步,都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守护。当我们跨越山海,携手同行,就能让每一座雪山都圣洁如初,让每一片草原都生机勃勃,让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闪耀着和谐共生的光芒。”
很快,钟小艾发来女儿的新画:画面里,青藏高原的雪山巍峨,冰川上有科考队员在监测,牧民们在草原上放牧,丹增拿着画笔在科普站画画,配文“雪山笑了,我们一起守护它”;祁同伟传来消息:“亚洲联盟的新能源企业已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将在青藏高原建设‘光伏+储能’电站,为冰川监测站和牧民定居点提供清洁能源,同时开发‘高原生态旅游专线’,让更多人了解高原生态,参与保护行动!”
高小凤看着这些消息,嘴角扬起温暖的笑容。她低头抚摸着胸前的信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守护地球家园。她知道,“世界经济发展通道”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站,她或许会去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或许会去非洲的东非大裂谷,但无论去向何方,她都会带着这份守护的信念,继续前行,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书写更多关于共生、关于繁荣、关于希望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