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真能如此,不仅教化万民将变得无比轻松,笔画少,易书写辨认,就连理解这本“天书”本身以及其他可能从“仙集”得到的“天书”比如那本养鸡鸭宝典,都将毫无障碍
!这将是何等巨大的便利?对于他梦想中万世一系、高效运转的大秦帝国而言,这种跨越时代的文字工具,诱惑力太大了!
御书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嬴政的目光在案头堆积的、写满优美繁复小篆的竹简,和手中这本写着简单古怪字体的“天书”之间来回移动。
他的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交锋:
诱惑小人:
极致效率:简体字易学易写,可大大缩短启蒙时间,加速教化进程,降低行政成本。
知识无障碍:直接与“仙界”知识体系接轨,未来若有更多“天书”,可无障碍利用。
彻底割裂:与过去所有六国文字传统彻底割裂,打造一个完全崭新、只属于大秦的、高效统一的文明符号系统。
理智小人:
文化根脉的断裂:文字不仅是工具,更是文明的载体。大篆、小篆承载着自甲骨文、金文以来的华夏文明脉络、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
彻底摒弃,无异于斩断文化根脉,必将引起天下士人,尤其是博士宫那些儒生、学者的剧烈反对和抵制,甚至可能动摇统治根基。
“仙界”文字的可靠性:这文字虽来自“仙集”,但那个“姚先生”来历不明,其所在“仙界”文明程度、善恶倾向皆不可知。贸然采用其文字,是否会带来未知的风险或文化侵蚀?
实际难度:目前天下官吏、学者皆习篆书。
骤然全面更换文字体系,需要重新教育所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其间的混乱和阻力难以想象,可能反而导致行政瘫痪。
朕的功业与篆书:小篆是李斯等人受命于他,在秦篆基础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而创制的,本身就已经是“书同文”的象征和他功绩的一部分。直接弃用,岂非自我否定?
嬴稷的指尖停留在《新华字典》那个“华”字简体上,这个字与他所知的“华”字小篆相差何其之远。
他闭上眼,仿佛能看到如果推行此字,天下哗然、士人痛哭、竹简帛书一夜之间沦为废物的场景。
许久,他缓缓睁开眼,眼中的狂热与冲动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成熟帝王深沉的权衡与决断。
“皇后,”嬴稷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与威严,“此‘天书’所载之字,确乎简便,其编纂之法,更是神妙,足可借鉴。”
他话锋一转:“然,文字乃国之重器,文明之根基,不可轻动,更不可尽废前学,自断血脉。六国文字虽异,然皆出华夏一源。朕统一文字,乃是为了融合,而非另起炉灶,制造新的隔阂。”
朕要好好思索,兹事体大,需考虑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