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偏殿的喧嚣与算计,被一道厚重的宫门隔绝在外。包拯独坐于一间特意为他准备的静室之内,四壁萧然,唯有一榻、一几、一灯如豆。空气中弥漫着安神定魄的淡淡药香,那是御医精心调配的熏蒸之物,试图抚平他肉体的创伤与狱中沾染的阴寒湿气。
然而,真正侵蚀他筋骨的,并非牢狱的阴冷,而是信念崩塌后留下的、一片冰封的荒原。他褪下玄色外袍,只着素白中衣,盘膝坐于榻上,试图驱散脑中纷乱的棋局与刘宇染血的面容,却只觉得心神如同被狂风撕扯的残云,无处依归。
他闭上眼,强迫自己调匀呼吸,却只觉得胸口滞涩,气息如同淤塞的河道。往日在公堂之上、卷宗之间那份洞悉一切的清明,此刻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尘埃覆盖。
就在这心神涣散、几乎要被无形压力压垮的刹那,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尘封于少年时光的记忆,如同深潭底部的月影,幽幽地浮上心头。
那是在庐州老家,他尚是少年包拯,因性情刚直、见解异于常童而倍感孤寂之时。一日于城外山林中迷失,误入一处云雾缭绕的山谷。谷中有一茅庵,庵中有一位自称“云虹”的神尼。
神尼容貌已模糊,唯记得她一双眼睛,清澈得如同山间寒潭,洞彻人心。她未传他经世致用之学,也未授他武功招式,只是在他离去前,于庵后一泓清泉畔,传授了他一套“守心映照”之法,并赠他一方名为“青鸾”的古镜。
“拯儿,”神尼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在他此刻混乱的心神中清晰地响起,带着山泉般的冷冽与安抚,“外物纷纭,终是镜花水月。欲明世间事,先照身内天。”
“身非顽石,内有乾坤。脐下三寸,谓之下丹田,乃汝身鼎炉所在。”神尼的指尖虚点他的小腹,“莫向外寻,静意内观,似守非守,体会其中氤氲生发之机。”
“眉心神府,谓之性火,主清明洞察;心下绛宫,谓之气火,主平和通达;脐下丹元,谓之命火,主温煦生长。此三昧真火,乃汝本具灵光,非假外求。”
神尼传授口诀,声音空灵:
“性火明照物自显,气火调和百脉安。命火温养根柢固,三火归元是灵台。平日静坐,当以此法涤荡思虑,如镜拭尘,久之,自能心湖澄澈,映照万物。”
随后,神尼取出那方“青鸾”宝镜。镜非金银铜铁,似玉非玉,触手温润,镜面朦胧,仿佛笼罩着一层永不消散的水汽。
“此镜非为观形容,”神尼将镜递予他,“乃助汝内观自照。当你心念纷杂,真假难辨时,可观此镜。镜中无你,亦无万物,唯有你心念投射之幻影。识得幻影虚妄,便见自家心性本来面目。”
少年包拯懵懂接过,依言向镜中望去。只见镜面波光流转,初时只见自己模糊的倒影,旋即倒影消散,镜中竟浮现出白日里他与同伴争执的画面,只是那画面中的自己,面目因愤怒而扭曲,言语尖刻……他心中一震,一股燥热直冲头顶(心火躁动),呼吸也随之急促(气火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