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太医也对药膳搭配的合理性表示认可,与沈清辞交流起食疗心得,气氛融洽。太后赐宴的消息和宴席的精致,很快在京中贵眷圈传开,五味轩的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宴席散后,沈清辞还来不及歇口气,陈先生便拿着账本,面色凝重地找来。
“少夫人,宴席虽成功,但支出远超预算。因食材价格上浮,加之器皿、人工,此番几乎是亏本在做。”陈先生指着账目,“长此以往,恐难以为继。且回春堂那边,其‘冬令进补宴’定价比我们低三成,虽用料或许不及我们精细,但凭借其口碑和渠道,吸引了不少中低端客源。我们的高端路线,受众毕竟有限。”
沈清辞看着账本,沉默片刻。她深知,仅靠太后光环和高端定制,难以支撑五味轩的长远发展。回春堂正在利用其规模优势,进行价格和资源挤压。
“陈先生所言极是。”沈清辞深吸一口气,“我们不能只守着顶尖的一小撮客人。高端宴席要精,打响名号;但日常的、大众能消费起的药膳产品,更要尽快做起来,走量求存,薄利多销。工坊必须尽快投产标准化的药茶包、简易膏方。”
陆景珩支持她的想法:“不错。口碑已立,接下来要下沉。我们的优势在于方子新颖、口感易接受。可开发几个针对常见小恙(如风寒初起、食欲不振)的简便药茶方,价格亲民,便于购买和冲泡。”
“正是!”沈清辞眼睛一亮,“比如‘防风苏叶茶’、‘山楂麦芽饮’。还可将一些药膳做成半成品,如搭配好的炖汤料包,客人买回家自己加食材炖煮即可。这样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扩大销量。”
说干就干。沈清辞立刻调整方向,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坊标准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她简化配方,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替代药材,与工匠反复试验包装,确保药效和便捷性。同时,她让清风白芷在店铺显眼位置设立“平价养生区”,主打这些新产品。
策略很快见效。物美价廉的药茶包和炖汤料包受到寻常富户、甚至一些讲究养生的小吏之家欢迎,销量稳步上升,有效对冲了高端定制的成本压力。五味轩的客源层次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就在五味轩逐渐稳住阵脚,工坊开始批量生产之际,周老忽然来访,神色间带着一丝忧虑。
“清辞,景珩,”周老压低声音,“老夫近日听闻,回春堂赵掌柜,近日与内务府几位采办走动甚密,似乎在争取明年宫中部分日常药材和滋补品的供奉资格。若此事促成,回春堂凭借宫中专供的身份,其势将更盛,对五味轩的挤压恐会加剧。”
沈清辞心中一惊。宫中专供,不仅是巨大的利润,更是金字招牌。若回春堂得手,五味轩日后在药材采购、价格谈判上将更为被动。
陆景珩眼神微冷:“赵掌柜这是要釜底抽薪。我们必须有所应对。”
周老点头:“好在目前尚在酝酿阶段。或许……可请文先生或王院判,在合适时机,向宫中陈明药膳与普通药材滋补之别,强调五味轩在药膳领域的独到之处,争取一个‘药膳特供’的名目,哪怕份额不大,亦是立足之地。”
送走周老,沈清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竞争已从市场层面,蔓延到了更深层次的资源与名分争夺。
“没想到,开个铺子,竟也如战场一般,步步惊心。”她轻叹。
陆景珩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既已入局,便唯有前行。你有太后赏识,有独特技艺,有我们大家相助,未必没有一席之地。宫中专供之事,我来设法周旋。当下之急,是让工坊尽快步入正轨,新产品的品质和供应绝不能出问题。”
“我明白。”沈清辞振作精神,“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工坊第一批标准药茶包明日正式出货,我得亲自去盯着。”
次日,沈清辞一早便赶到城外的工坊。新招募的工人们在阿福和陈先生的安排下,已开始按流程操作,洗药、切制、配料、包装,井然有序。沈清辞仔细检查了每个环节,确认无误,才稍稍放心。
第一批贴着“五味”标识的药茶包顺利装车,运往城中店铺。看着马车远去,沈清辞心中升起一丝成就感,但周老带来的消息,仍像一片阴云笼罩心头。赵掌柜的网,似乎越收越紧了。她不仅要守好店铺,还要开始学习,如何在这复杂的棋局中,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