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线最艰难的路段,岩壁坡度约60度,表面布满风化的裂缝,部分裂缝中嵌着淡红的“辐射晶簇”(0.22Sv\/h,超过安全阈值)。苏晴的感知顺着裂缝延伸,发现晶簇仅存在于表面,岩壁内部的抗辐岩层完好,没有辐射渗透。
“需要清理表面的辐射晶簇,否则攀爬时容易刮破抗辐服,导致辐射接触。”陈静用监测仪确认晶簇的分布范围,共12处,集中在岩壁中段30米范围内。阿木从背包里掏出“吸附藤”种子,混合少量水制成“种子泥”,用手指抹在晶簇表面——吸附藤的芽尖瞬间包裹晶簇,像层淡绿的薄膜,监测仪的数值快速下降到0.17Sv\/h。“吸附藤能在攀爬时保持活性,不会脱落,还能增加手部的摩擦力。”阿木比划着,同时用寻踪藤的竹竿测试岩壁的承重,确认能支撑四人攀爬。
林野则在岩壁底部刻下“向上箭头+绿点”,标记为“攀爬起点”,又在岩壁中段的安全凸起处刻下“休息圈”,方便撤离时中途停留调整。
西线评估第三阶段:山脊平缓段(5-8公里)
这里的路况明显好转,山脊顶部宽约3米,覆盖着稀疏的抗辐草(阿木之前培育的品种,能在低辐射环境生长),地面的暗灰结晶层较薄,辐射值稳定在0.15Sv\/h,是西线目前最安全的路段。
苏晴的感知突然捕捉到异常,绘图本屏幕上弹出“微弱的能量信号”,来自山脊北侧100米处的“旧了望塔残骸”:“里面有‘辐射引导器的能量残留’,但不是完整碎片,更像是碎片的细小碎屑,辐射值0.19Sv\/h,不会构成威胁,但可能会干扰寻踪藤的预警。”
陈静的监测仪在了望塔残骸中找到碎屑——约指甲盖大小,银蓝色,与核心控制块的材质一致,确认是能源供给块的残留碎片。阿木用吸附藤将碎屑包裹起来,放入特制的“防辐射小盒”,寻踪藤的芽尖立刻恢复稳定的淡绿色,不再出现轻微的闪烁。“这些碎屑可以带回实验室,老秦说不定能从中提取更多碎片的能量特征,帮助寻找剩下的定向引导块。”苏晴将碎屑的位置标记在路线图上,标注为“有用残留物,已回收”。
西线评估第四阶段:下山过渡段(8-10公里)
这里连接山脊和平原,坡度逐渐变缓,地面开始出现旧辐射区的“土壤层”(混合着星核粉末,辐射值0.16Sv\/h),远处能看到北麓汇合点的淡绿光(自我解构程序的能量光晕)。苏晴的感知覆盖了最后2公里区域,确认无辐射热点和危险陷阱,只有少量废弃的傀儡零件(已无能量,不会构成威胁)。
陈静的监测仪测得最终路段的平均辐射值:0.155Sv\/h,完全处于安全范围,且随着靠近汇合点,辐射值逐渐下降。阿木在下山的起点撒下“标记藤”种子——淡绿的藤须会沿着路线生长,形成一条清晰的“绿色路径”,即使夜间光线不足,也能通过藤须的荧光识别方向。
凌晨5点整,西线10公里的核心路段评估完成,剩余2公里为安全过渡段,无需额外评估。小队四人回到矿洞入口,在临时测绘点汇总评估结果,更新后的路线图上,西线被标注为“最优撤离路线”,共设置5个安全休息点、3处已处理辐射区、1处残留物回收点,预计撤离时间为2小时15分钟,能在日出前(7点)安全回到北麓汇合点。
“所有评估数据已同步到通讯藤,陈静和老秦那边能看到路线图,他们会提前在汇合点的西线出口准备抗辐草水和热粥,等我们回来。”苏晴关闭绘图本,将其塞进背包,后颈的纤维痕迹因长时间感知而微微泛白,却依旧透着坚定,“能源供给块已经用除因子藤净化过,没有掠夺因子残留,带回实验室后,就能和核心控制块进行第二次能量共鸣,定位剩下的两块碎片。”
林野握紧青铜刀,看着远处北麓汇合点的淡绿光,又看了眼背包里的能源供给块(被吸附藤和除因子藤双重包裹,安全无泄漏),心里清楚:这次撤离路线评估,不仅为小队找到了安全的归途,更验证了“植物+设备+感知”的辐射应对模式,为后续寻找其他碎片、甚至清理整个旧辐射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阿木将寻踪藤的竹竿靠在肩上,淡绿的芽尖朝着汇合点方向,亮度比之前更柔和,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撤离引路。陈静收起监测仪,检查了每个人的抗辐服是否完好,确认没有刮破或辐射残留。
凌晨5点15分,小队四人背着装备,沿着评估好的西线,朝着北麓汇合点的方向出发。丑时的电磁冷光逐渐被东方的鱼肚白取代,暗灰的星核结晶在晨光中泛着微弱的光,山脊上的抗辐草随风轻摆,像在为他们送行。林野走在最前面,青铜刀的刃口映着晨光,心里充满了期待——回到汇合点后,他们就能启动第二次能量共鸣,离彻底清除红锈林的辐射,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