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辐射区边缘的“废弃矿洞入口”,在丑时的电磁冷光里泛着萧瑟的暗灰。0.16Sv\/h的辐射虽低于危险阈值,却仍在空气中留下粘稠的能量感——星核结晶化作细碎的暗灰颗粒,像风化的沙尘,附着在矿洞入口的岩壁上,与岩壁间裸露的金属矿轨(锈迹斑斑,部分已断裂)、散落的矿工头盔(外壳布满弹孔)、半埋的辐射警告牌(字迹模糊,仅能辨认“危险”二字)交织,在地面投下带着灰影的光斑,像铺在未知前路的警示符。
这里是林野小队找到“辐射引导器能源供给块”的地方,也是他们计划返回北麓汇合点的起点。此刻,小队四人围在矿洞入口的临时测绘点旁,地上铺着张用抗锈藤纤维绘制的“简易路线图”,上面用炭笔标注了三条可能的撤离路线:
1.东线:矿道直达线(最短,约12公里,经3个废弃矿道节点,直接连接北麓矿道);
2.中线:营地绕行线(中等长度,约15公里,经旧劳工营地、纤维母巢残区,路况较平坦);
3.西线:山脊安全线(最长,约18公里,沿旧辐射区山脊走,避开大部分低地辐射热点,但需攀爬陡峭岩壁)。
“必须在日出前回到汇合点,否则旧辐射区的夜间辐射会回升到0.2Sv\/h以上,寻踪藤的活性会下降,无法精准预警。”苏晴蹲在路线图旁,辐射绘图本摊在腿上,屏幕上弹出“旧辐射区辐射变化曲线”:夜间2-5点辐射最低(0.15-0.18Sv\/h),5点后开始回升,7点将超过0.2Sv\/h,“现在是2点10分,我们只有不到5小时的评估和撤离时间,必须尽快确定最优路线。”
陈静提着能量监测仪,探头对准东线矿道入口,屏幕上的辐射值跳至0.17Sv\/h,比入口处高0.01Sv\/h,且伴随着微弱的“能量波动”:“东线矿道里有‘残留的能量陷阱’——应该是赵衡之前布置的,用掠夺因子能量激活的矿道塌陷装置,踩中压力板块就会触发,不仅会阻断路线,还会释放大量辐射。我的探测仪能扫到陷阱位置,但需要逐段排查,会浪费至少1小时。”
她顿了顿,将探头转向中线方向,屏幕上的辐射值稳定在0.16Sv\/h,却在“纤维母巢残区”的标注位置出现一个小峰值(0.21Sv\/h):“中线的问题在纤维母巢残区,那里的‘辐射凝聚体’还没完全消散——是母巢能量崩溃后形成的固态辐射块,表面泛着暗红,触碰会引发局部辐射泄漏,需要阿木用除因子藤中和后才能通过,但中和一块至少需要15分钟,残区里大概有5-8块这样的凝聚体。”
阿木蹲在路线图的西线标注处,寻踪藤的竹竿斜靠在腿上,淡绿的芽尖朝着山脊方向,亮度稳定在“安全级”(淡绿),没有出现预警的暗红。他用手语快速比划,绿色纹路泛着“分析”的柔和:西线山脊的岩壁上有天然的“抗辐岩层”(含星核泉心石成分,能阻挡部分辐射),寻踪藤的根系能顺着岩层生长,不仅能辅助攀爬,还能实时反馈岩壁后的辐射情况;他可以提前在背包里装“应急解辐藤”种子,若遇到突发辐射热点,能在1分钟内发芽中和,无需额外浪费时间。
林野蹲在路线图中央,手指在三条路线上反复比对,青铜刀的刀尖轻轻点在中线和西线的交汇点:“东线有陷阱,时间不够;中线有辐射凝聚体,中和耗时太长,且母巢残区可能有未清理的傀儡残骸,容易引发意外;西线虽长,但路况安全,寻踪藤能预警,阿木的植物也能应对突发情况,优先评估西线。”
决定后,小队立刻分工:苏晴负责“宏观辐射测绘”,用感知覆盖西线1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标记大型辐射热点和危险地形;陈静负责“微观辐射检测”,用监测仪逐米排查地面和岩壁的辐射值,记录是否有隐藏的能量波动;阿木负责“植物适配评估”,将寻踪藤的芽尖贴近岩壁,观察亮度变化,同时撒下少量解辐藤种子,测试土壤的辐射兼容性;林野负责“路线标记”,用青铜刀在岩壁上刻下简易符号(箭头表示方向,圆圈表示安全休息点,叉号表示需绕行),方便后续撤离时识别。
西线评估第一阶段:山脊入口(0-2公里)
这里是矿洞入口到山脊的过渡段,地面覆盖着厚厚的暗灰结晶层,踩上去会扬起细碎的灰雾。苏晴的感知扫过区域,绘图本屏幕上弹出“无大型辐射热点,仅有3处小型低辐射区(0.18Sv\/h),位于地面凹陷处,可能是雨水积聚导致辐射残留”。
陈静的监测仪在凹陷处测得准确数值:0.182Sv\/h,未超过安全阈值(0.2Sv\/h),但长期停留仍有风险。阿木立刻在凹陷处撒下解辐藤种子,淡绿的芽尖10秒内破土,缠绕在凹陷边缘,监测仪的数值逐渐下降到0.165Sv\/h。“解辐藤能在30分钟内彻底中和这些残留辐射,撤离时经过这里,就不用担心灰雾携带的辐射了。”阿木用手语示意,同时在路线图上的凹陷位置画了个“绿圈”,标记为“已处理安全点”。
西线评估第二阶段:陡峭岩壁段(2-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