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官离开后,艾琳没有立刻动身。她站在书房中央,手指轻轻划过桌角那道浅痕——是守夜人留下的坐标标记,与书记官脚尖所划的符号一致。她已下令全程监控对方离境路线,影线也正追查“陈明”与“陈闵”的身份错位。现在,线索在握,只需等待收网。
但她不能只盯着暗处。
天刚亮,宫门开启不久,第一辆马车驶入内庭。车帘掀开,走下一位灰发束冠的老者,身着素麻长袍,身后跟着四名随行学者。他们是南方城邦皇家书院派来的访问团,为首者名叫洛伦佐,正是昨日外交会谈中那位仰观星象的书记官提到过的文史教授。
艾琳迎出殿门。
两人相见,行礼简洁。洛伦佐目光清明,语气平和:“昨日使者归国,今日学者登门。贵国行事,果然迅捷。”
艾琳回道:“事有轻重缓急。战事已定,民生待兴,文化之事,亦不可拖。”
她带人前往学术堂。路上不谈政事,只问南方书院近况。洛伦佐答得坦然,提及两国百年前曾共译古卷,如今断绝往来多年,实为遗憾。
学术堂早已布置妥当。长桌并列摆放,无高台低座之分。本国学者已在席间等候,其中几位年轻学士神情略显紧张。艾琳扫了一眼,见亲信老儒生坐在东侧首位,点头示意。
开场时,她立于堂前,未用繁文缛节。
她说:“言可兴邦,亦可睦邻。今日请诸位前来,不为胜负争辩,只为互通有无。”
话音落下,双方落座。
议题定为“农耕伦理与社会治理”。一名南方学者率先发言,称王国重实务、讲效率,但缺乏系统哲思,治理多靠经验而非理论。
此言一出,几名年轻学士脸色微变。
艾琳不动声色,请本国老儒生回应。
老儒生起身,讲述“天人合一”如何指导水利工程:春汛前测水位变化,依节气调度人力;修渠时不截断龙脉,避让古树根系;分田时兼顾地力差异,以均平促稳定。每一项决策背后,皆有自然规律与道德考量。
他最后说:“我们不说空理,因为百姓要吃饭。”
堂内安静片刻,随后响起掌声。
洛伦佐微微颔首:“原来你们的哲学,藏在泥土里。”
艾琳顺势提议:“不如设‘月度共研会’,每三十日一次,由两国学者轮流主持,共同着书记录所得。”
有人问:“写什么?”
她说:“写怎么让人吃饱饭,怎么让村子少起纠纷,怎么让孩子都能读书。”
现场气氛松动,讨论渐趋热烈。
午时过后,议程继续。外国学者展示星象图与数学演算,推演季节更替。数字精确,图表清晰,引得不少学子围拢观看。
本土技艺一时无人问津。
艾琳察觉风向变化,立即调整安排。
她宣布增设“技艺展演环”,请出三位民间匠人。
第一位是农具匠,带来改良曲辕犁。他在堂前沙盘上模拟耕地,演示如何转弯省力、深浅可控。南方学者起初旁观,后有人上前试推,发现结构精巧,省力三成以上。
第二位是屋顶匠,展示防水茅草工艺。他将草叶层层叠压,用天然树脂封边,倒水测试滴水不漏。有人质疑耐久性,匠人答:“我家祖屋顶三十年未换,去年大雪压垮邻家瓦房,我家安然无恙。”
第三位是田亩师,现场绘制分配图。他用几何法将一块不规则土地均分为八份,每户所得面积相等,且都含水源与坡地。南方学者细看图纸,发现其算法竟与他们的平面分割术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