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拿起一张新纸,写下一句话:“如何看懂粮税通知”。
“我要亲自上第一堂示范课。”她说,“地点就在东洼村启蒙屋。时间定在五日后。所有候选教师必须到场旁听。”
教育官员睁大眼。“您亲自讲?”
“对。”艾琳说,“他们不知道怎么蹲下来教孩子,我就做给他们看。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一句话一句话地练。我要让他们明白,教人识字不是念经,是搭桥。”
消息传开后,报名人数没涨,反而有人退出。
有人私下说:“连女王都要去讲课,这事怕是推到底了。”
也有人说:“真要人人都能读通知,以后谁还能随便改田契?”
艾琳不管这些话。她让人把示范课的内容提前印成小纸条,发到各村。又让教育官员组织第二批初试,这次不限人数,凡报名者皆可参加。
第三天,新一批应试者到场。二十一个人,站了半间屋子。
这次题目换了:“官府通知说,明日放水灌渠,请各家清理田边沟道,以免堵塞。”
讲解开始。
仍有不少人绕弯子。有的扯到“天时地利”,有的强调“服从命令”,就是不说“明天要通水,赶紧清沟”。
但也有人进步了。一个年轻女子,父亲是退伍文书,她从小帮着记账。她直接说:“明早开闸,水要流进地里。你们今晚就把田边的草和泥挖干净,不然水过不去,自家地也浇不上。”
语速平稳,条理清楚。
陪审的村民代表点头:“这话说得明白。”
另一个中年男子更实在。他拿着木棍在地上画图,一边画一边说:“你看,这是主渠,这是支沟,这是你家地头。水从这儿来,要是这儿堵了,后面全都白等。”
艾琳看了很久,最后在名册上圈了他的名字。
测试结束,她对教育官员说:“不要只盯着会写字的人。去找那些愿意蹲下来、一个字一个字教孩子念的人。”
“有才者多,有心者少。”她说,“我们要的是后者。”
当天傍晚,教育官员送来新拟的告示稿。上面写着招募条件、培训时间和待遇标准。
艾琳看完,在末尾加了一句:“凡入选者,其家庭劳役减免一成。”
“这会不会太多?”官员问。
“不多。”她说,“我们要动的是根子。让所有人知道,教书不是低贱事,是为王国打基础。”
告示连夜誊抄,次日清晨张贴至各村路口。
又过了两日,报名人数翻了一倍。不少老兵、退职差役开始打听训练班的事。
艾琳坐在议事厅里,面前摊着一份空表。表格标题是“师资训练班学员登记册”。
她提笔写下第一行信息。
姓名:陈山
年龄:四十二
身份:退役辎重兵,曾管军粮出入
居住地:东洼村
推荐人:赵岩(退伍文书)
写完,她抬头看向窗外。
天色渐暗,风从廊下穿过,吹动桌上的纸页。
她伸手压住边角,抽出一支新削好的炭笔,继续填写下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