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之畔的暑气蒸腾,夹杂着硝烟与尸腐的恶臭,笼罩着这座刚刚易主不久的城池。
滁州城头,那面残破的大周旗帜早已在城破那日被扯下。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面迎风猎猎的红巾大旗,上书一个斗大的朱字。
城池内里此刻倒也并没有出现百姓预想中的烧杀抢掠。
街道上虽然依旧有血迹未干,但秩序井然。
一队队裹着红巾的士卒在街巷间巡逻,遇到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二话不说,直接拿下,当街斩首示众。
府衙大堂,朱重八卸去了满身血污的甲胄,只着一件粗布单衣,正伏案疾书。
案头堆叠的,并非金银财宝,而是滁州武库的账册与城中工匠的名录。
“上位。”
李善长缓步入内,手中捧着一盏凉茶。
“城中人心已定,几处大的蒸汽磨坊和铁厂也都派兵保护起来了。”
“那些工匠起初都还怕得要死,但听说咱们不但不杀人,还给发工钱、修补机器后,一个个都安了心。
甚至有几个胆大的老匠人,主动请缨要帮咱们维修那几门缴获的哑火火炮。”
朱重八放下笔,接过凉茶大口饮尽,抹了把嘴,脸上露出一丝憨厚却精明的笑意。
“这些匠人是个宝,比金子还贵重。”
“朝廷那帮官老爷不懂,只把他们当牲口使唤,那是自断手脚。”
“咱们要成大事,就得靠这些人把那些铁疙瘩转起来。”
正说话间,门外忽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徐达大步流星闯入堂中,脸色有些难看。
“重八哥,濠州那边来人了。”
“哦?”
朱重八眉头微挑,“是大帅那边?”
“是郭天爵那厮。”
徐达没好气地哼了一声。
“说是大帅在濠州被孙德崖那帮人排挤,连军粮和燃煤都被扣了,如今在城里待不下去,想来咱们滁州避难。”
“避难?”
朱重八眸光微凝,手指轻轻叩击着桌面。
濠州城内派系林立,郭子兴虽是首义,但性情狭隘,又不善经营,被其他几路红巾军首领排挤是迟早的事。
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狼狈。
“重八,咱们好不容易打下滁州,这可是弟兄们拿命换来的基业。”
徐达压低了声音,眼中闪过一丝狠色。
“我听说以前郭家那两个儿子平日里就没少给咱们下绊子,这时候若是让他们进城,以后这滁州姓朱还是姓郭,可就不好说了。”
李善长在一旁轻摇羽扇,并未插话,只是静静看着朱重八。
堂内一时寂静。
朱重八站起身,走到堂下,看着门外那片炽烈的阳光。
良久,他转过身,目光沉稳如水。
“迎。”
“什么?”
徐达等人一愣。
“我说迎大帅入城。”
朱重八整理了一下衣襟,神色肃然。
“不论如何,郭公于我有知遇之恩,又是我的义父。”
“如今他落难来投,我若拒之门外,天下人如何看我朱重八?”
“忘恩负义之徒,可成不了什么大事?”
他拍了拍徐达的肩膀,语气加重了几分。
“天德,眼光放长远些。”
“一个滁州装不下咱们的志向,但这仁义二字,却是能装得下整个天下的。”
徐达沉默片刻,终是叹了口气,抱拳道:
“听哥哥的。”
......
三日后,滁州城外。
朱重八率领麾下文武,出城十里相迎。
远处烟尘滚滚,一支略显狼狈的队伍缓缓行来。
郭子兴骑在马上,身形佝偻,鬓角霜白,不见当初在濠州起事时的意气风发。
身后的郭天叙、郭天爵二人,同样是面带菜色,神情惶恐。
不时回头张望,似是生怕背后有追兵杀来。
“义父!”
朱重八快步上前,单膝跪地,行大礼参拜。
“儿朱重八,拜见义父!救援来迟,让义父受惊了!”
郭子兴看着眼前这个曾经的亲兵,如今已是一方诸侯的女婿,浑浊的老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有欣慰,有得意,更有几分难以言说的羞愧。
翻身下马,扶起朱重八。
“重八啊,你...做得好,做得好啊。”
声音沙哑,带着几分英雄迟暮的萧索。
朱重八起身后,恭敬地让出一匹高头大马,亲自为郭子兴牵马坠蹬。
“义父,滁州已定,府衙已腾空,只待义父入主。”
此言一出,郭家二子眼中顿时露出喜色。
郭子兴却是深深看了朱重八一眼,拍了拍他的手背,并未多言。
入城之后,朱重八如约交出了兵权与府库,退居副职。
对郭子兴更是言听计从,执礼甚恭。
这般做派,不仅让郭子兴放下了戒心,更是让滁州城内的军民百姓,对这位朱将军的忠义交口称赞。
然而,郭子兴终究是老了。
连日的奔波惊吓,加上被孙德崖等人排挤的郁气难消,入城不过月余,便一病不起。
深秋时节,寒风萧瑟。
郭子兴躺在病榻之上,看着跪在床前的朱重八,眼神涣散。
“重八......”
“儿在。”
“我这身子,怕是不行了。”
郭子兴喘息着,枯瘦的手指紧紧抓着朱重八的衣袖。
“天叙、天爵他们...虽不成器,毕竟是我的骨肉。”
“你...看在秀英的面子上,给他们一口饭吃。”
朱重八虎目含泪,重重点头:
“义父放心,只要重八有一口吃的,绝不饿着两位兄长。”
郭子兴似是松了口气,目光越过众人,望向窗外那片灰蒙蒙的天空。
“这天下...乱啊......”
声音渐低,终至无声。
建炎两百零三年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病逝于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