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天台(1 / 2)

盱眙城破,红巾军声势大振。

郭子兴入主盱眙,开仓放粮,安抚百姓。

又得朱重八奇袭之功,缴获火铳、火炮无数,乃至那数台只是熄火却没有什么损伤的蒸汽甲士。

一时间,军威大盛。

周边流民纷纷来投,队伍迅速扩充至数万之众。

然而在这泼天的富贵与威望下,隐患亦随之滋生。

府衙后堂,郭子兴正自大宴宾客,庆贺此番大胜。

酒过三巡,其长子郭天叙与次子郭天爵二人,凑至郭子兴身旁,屏退左右,言辞间满是酸楚与忌惮。

“父亲。”

郭天叙压低了声音。

“那朱重八不过一破庙和尚,侥幸立下些许微功,父亲便将其收为亲兵,更将小妹许配于他,已是天大的恩赏。”

“可如今贸然将那千余人的精锐火铳营尽数交予他手...父亲,此举怕是有些不妥啊。”

郭天爵亦是在旁附和,眼中满是嫉恨。

“大哥所言极是!”

“我观那朱重八,面有反骨,心机深沉,绝非久居人下之辈。”

“如今我军新定,根基未稳,父亲若再这般纵容,恐有尾大不掉之祸。”

郭子兴闻言,脸上那份酣畅醉意,渐渐敛去。

放下酒杯,目光扫过眼前这两个只知争风吃醋的儿子,心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他久历世情,又岂会看不出朱重八的非凡?

然,成大事者,当有容人之量。

他郭子兴若无朱重八,此刻怕是早已兵败濠州,身首异处。

“此事,我自有计较。”

郭子兴摆了摆手,不愿多言。

二子见状,对视一眼,亦不敢再劝,只得悻悻退下。

......

另一边,朱重八所在的营帐,却是一片肃杀。

他并未参与庆功的酒宴,而是独自一人,于灯火下,仔细擦拭着手中新缴获来的新式火枪。

似乎比起无畏的交际,他更喜欢手里这冷冰冰的枪械。

忽而,帐帘微动。

郭子兴的义女,亦是他新婚不久的妻子马氏,端着一碗热汤,从帐外缓步而入。

“重八。”

她将热汤置于案上,一双温婉的眸子里,带着几分挥之不去的忧虑。

“方才...我听闻大哥二哥又在父亲面前,非议于你。”

朱重八擦拭的动作微顿,却也并未抬头,声音平淡。

“我知道了。”

马氏见他这般模样,心中愈发不安。

“重八,你......”

“夫人勿忧。”

朱重八缓缓放下火铳,抬起头。

那双在火光下显得格外深邃的眸子里,一片清明。

“郭公非是庸人,他心中自有丘壑。”

说着,他话锋突然一转。

“只不过你的担忧也有些道理,这盱眙城,终究非我久留之地。”

翌日,郭子兴召集众将议事。

商讨如何立足,以及如何应对朝廷未来的围剿。

堂下诸将不见前些日子的萎靡,一个个意气风发,力主固守盱眙,凭城而战。

唯有朱重八,于末座出列,神情平静。

“郭公。”

“我军虽新得盱眙,但也根基尚浅,兵马亦多是新附流民,未经操练。”

“此时固守,非是上策。”

郭子兴眉头微挑:“哦?依你之见,当如何?”

“当修内功。”

朱重八声音沉稳。

“如今大军暂得安稳,粮草亦足,正当是整肃军纪、操练兵马之时。”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躬身一礼。

“末将...亦有一不情之请。”

“末将出身濠州乡野,恳请郭公准末将暂离盱眙,返回故里,为郭公再征募一支精锐之师,以壮声势。”

此言一出,满堂皆静。

郭天叙兄弟二人对视一眼,皆是面露喜色,只当他是怕了,要借故遁走。

唯有郭子兴抬起头,深深望了堂下这个女婿一眼。

他知晓,朱重八此举,非是怯懦,而是为了避那内部倾轧。

同样,怕也存了几分壮大自己的心思。

“好。”

良久,郭子兴缓缓颔首。

“我便准你回乡募兵。”

他站起身,走到朱重八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沉凝。

“这一路不安全,先前的千余本部亦随你同去。”

“望你,莫负我望。”

朱重八身躯微震。

豁然抬起头,和郭子兴那双饱含深意与期许的眸子对视片刻,重重一拜。

“重八谨记。”

淮水之畔,新芽已生,烈火亦将燎原。

朱重八于起义军中立足,郭子兴倚为臂膀。

红巾军的旗帜,终究是在这片饥荒的焦土之上,顽强地立了起来。

人道变革,自有其轨迹。

濠州城楼上的风雪,终究未曾吹至东海。

......

青州港,依旧空旷。

那艘巡洋铁甲舰的残骸旁,陈安收回了目光。

金灵亦自那钢铁巨兽的震撼中回神。

“师父,我等还在此地停留么?”

“不了。”

陈安声音淡淡。

“时日不早,也该离去了,不能让清风他们久等。”

他没有在看下去的想法,同样也没有半点去寻访四喜后人的想法。

建炎二百年,沧海桑田。

故人早已化作枯骨,纵有血脉延续,于他而言,亦不过是陌路之人。

二人悄然离了这片早已停摆的钢铁丛林,未曾惊动任何人。

一路向南,往琅琊日照而去。

……

数日之后,天台山脉。

此地群峰连绵,云雾缭绕,自古便是道家清修圣地。

战国时期,更是方仙道的发源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