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女找出红黄绿三色竹篾,往火车头上编花纹,像画了道彩虹,大学生姑娘举着手机拍:“这颜值,准能上热搜!”
编小火车的日子,竹棚里堆了半棚子竹料,徒弟们分工忙活,有的编车厢,有的做车轮,有的缠花纹,竹篾碰撞的“沙沙”声比下雪还热闹。
“你看这车轮,”小男孩举着个编好的轮子往地上滚,“比我那竹制的小弹珠还溜!”
扎羊角辫的姑娘拿着竹尺量车厢:“再放宽点,能塞进个苹果,过年当礼品盒正合适。”
小火车送进城那天,老板亲自来拉,看着二十辆花花绿绿的竹火车,笑得合不拢嘴:“比样品还出彩!这花纹太喜庆了,我得多订五十辆!”
结巴的孩子数着定金,手指在钱上捻来捻去,像在数竹篾的根数:“够……够给大家发年终奖了,再……再买台新竹锯。”
哑女往每辆火车里塞了个小竹牌,上面刻着“竹满堂”三个字,字刻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年底时,县里评先进,合作社得了块“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的牌子,红底金字,比文化节的奖状还气派。扎羊角辫的姑娘找人把牌子挂在竹棚门口,风吹得牌子“哐当”响,像在敲锣。
“得请个戏班子来唱两天,”李奶奶拄着拐杖来看牌子,“咱村的手艺露脸了,得热闹热闹。”
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喇叭喊:“我要当报幕员!说‘接下来请欣赏竹满堂合作社带来的竹编表演’!”
请戏班子那天,竹棚前搭了个竹制的戏台,是结巴的孩子带着徒弟们编的,台柱上缠了圈红布,像系了个大蝴蝶结。戏还没开演,村里的老老少少就搬着竹凳来占座,竹棚里的竹桌竹凳都被搬空了,连李奶奶的竹制小轮椅都派上了用场。
戏唱到一半,结巴的孩子突然拉着哑女往后台走,手里攥着个竹制的小盒子,跟送发卡、戒指、发钗的盒子一个样。
“给……给你的,”他把盒子往她手里塞,手冻得通红,“今……今天人多,我……我想……”
哑女打开盒子,里面是个竹制的手镯,上面编着圈并蒂莲,花心嵌着两颗红豆,跟发钗上的一对儿。她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戏台的灯还亮,把手镯往腕上一套,突然踮起脚,在他嘴唇上轻轻碰了下,像雪花落在脸上。
戏台的锣鼓声“咚咚锵”响,台下的叫好声震得竹棚顶的竹篾“哗哗”动。扎羊角辫的姑娘看着后台,笑着抹眼泪:“这俩孩子,总算开窍了。”小男孩举着竹喇叭喊:“接下来请欣赏……结巴哥和哑姐姐的竹编定情表演!”惹得满场哄笑。
戏散后,竹棚的灯亮到后半夜,火塘里的竹枝烧得正旺,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结巴的孩子蹲在火边,给哑女烤红薯,红薯皮焦得发脆,他剥开皮往她手里塞,烫得她直甩手,却舍不得扔。
哑女往他嘴里喂了口红薯,甜得他眯起眼睛,她突然比划着问:开春,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