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羊角辫的姑娘在给竹玩具上蜡,软布擦过的竹面油亮亮的:“这样摸起来滑溜溜的,孩子玩着放心。”
学竹蜻蜓的姑娘在竹推车上刻花纹,都是简单的小太阳、小花朵:“孩子就喜欢这些鲜亮的。”
李奶奶端来刚蒸的红薯,用竹盘装着,热气腾腾的:“歇会儿吃口红薯,看这结巴,额角的汗都滴竹条上了。”
小男孩拿起个红薯递过去:“小师傅吃,你编的木马最费劲,我看见你编到半夜呢。”
跨年夜的竹满堂比往年热闹,幼儿园园长带着老师来送锦旗,红布上绣着“竹韵匠心,守护童真”。
“孩子们可喜欢这些竹玩具了,”园长举着锦旗,“每天都抱着竹木马睡觉,说有竹子的香味。”
结巴的孩子接过锦旗,手都在抖,脸比灯笼还红:“应……应该的,能……能让孩子喜欢,咱……咱高兴。”
扎羊角辫的姑娘把锦旗挂在竹棚最显眼的地方:“这可是咱竹满堂第一个锦旗,得好好挂着。”
学竹蜻蜓的姑娘端来新酿的桂花酒,小男孩也捧着自己编的竹杯:“我也能喝酒了,我爸说我是小男子汉了。”
五个杯子碰在一起,“叮”的一声脆响,像竹器在唱歌。
新年第一天,五个人在新竹苗旁插了块竹牌,上面刻着“竹满堂第十二茬”,旁边的小人影又多了个小的,手拉手围成圈。
阳光透过竹枝洒下来,在竹牌上跳着碎金似的光。
结巴的孩子看着竹牌,突然说:“等……等这茬竹子长起来,咱……咱编个竹亭子,就……就建在新石桥边。”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笑着说:“再编些竹凳竹桌,夏天村里人能去歇脚,喝花茶,听蝉鸣。”
学竹蜻蜓的姑娘接话:“让这孩子当亭长,负责打扫,给他发竹制的小勋章。”
小男孩挺起胸脯:“我能行!我还能教新来的小朋友编竹青蛙。”
风穿过竹林,带着十二茬竹苗的清香,像在说:这样的日子,会一直长下去,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往高里蹿。
开春的竹苗刚抽新叶,结巴的孩子就带着小男孩去后山砍竹子,说是要备料编竹亭子。
“这……这几根够粗,”他指着两棵并排的竹子,“做……做柱子正好,不……不晃。”
小男孩举着小竹刀,学着他的样子比划:“我也能帮忙劈篾不?我练了一冬天,手不抖了。”
“等……等你再长高点,”结巴的孩子笑着摸他的头,“现在……现在先帮着递竹条。”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和学竹蜻蜓的姑娘扛着竹筐跟在后头,筐里装着干粮和水。
“砍完竹子去溪边歇着,”她扬声说,“我带了腌桂花,就着馒头吃,香得很。”
学竹蜻蜓的姑娘接话:“溪边的石头平,正好编竹亭的草图,省得回去忘。”
四个身影在竹林里穿梭,竹枝擦过衣角,沙沙响,像在跟他们打招呼。
编竹亭子比想象中难,光柱子的底座就调了五回,总觉得不稳。
结巴的孩子蹲在桥边琢磨,手里的竹条摆来摆去:“得……得像编竹篮那样,底……底下多缠两圈,才……才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