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竹苗刚冒新叶,小男孩就背着书包跑来了,手里攥着个编了一半的竹青蛙。
“小……小师傅,你看这腿,总……总歪,”他举着竹青蛙,眼里满是急劲儿。
结巴的孩子蹲下来,拿过竹条手把手教:“这……这里要折个小弯,像……像青蛙蹲着呢。”
小男孩学得认真,手指被竹条扎了下也不吭声,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赶紧找来创可贴给他贴上。
“编竹器哪有不扎手的,”她笑着说,“你小师傅当年编竹鱼,手上的口子比你这深多了。”
学竹蜻蜓的姑娘端来竹筛,里面晒着新采的金银花:“歇歇再编,喝口花茶败火。”
五个身影围着竹苗蹲成圈,花茶的清香混着竹腥味,日子慢悠悠的,像院里淌的溪水。
城里专柜来了个新客人,是家幼儿园的园长,说想订一批竹制玩具。
“塑料玩具太硬,怕扎着孩子,”园长摸着竹木马,“你们这竹器软和,还带着自然气,孩子肯定喜欢。”
结巴的孩子赶紧说:“能……能编,保……保证没毛刺,边边角角都磨圆。”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拿出纸笔:“您说说要啥样的,小木马、竹蜻蜓、小推车……咱都能编。”
学竹蜻蜓的姑娘在旁边算数量,小男孩也凑过去,拿着小竹棍在地上画:“我能帮忙编竹青蛙,我现在编得可快了。”
园长被逗乐了:“行啊,就这么定了,算这孩子一个,也算他的社会实践。”
入夏的暴雨冲垮了院后的小石桥,仨人带着小男孩去修,竹筐里装着竹条、麻绳和锤子。
结巴的孩子站在水里搭竹架,扎羊角辫的姑娘递竹条,学竹蜻蜓的姑娘捆绳子,小男孩在岸边递钉子,像模像样的。
“这竹子泡了水更结实,”结巴的孩子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等……等干了,比石头桥还稳。”
扎羊角辫的姑娘踩着竹架往上铺竹板:“加层竹篾当垫子,走上去不硌脚。”
路过的老乡看见了,也来搭把手:“你们这仨孩子,真是把竹子用到家了,连桥都用竹的。”
新桥修好那天,村里人都来踩桥,竹板“咯吱咯吱”响,像在唱小调。
小男孩在桥上跑来跑去,手里举着竹青蛙:“真结实!比村里的石板桥好玩。”
秋天摘桂花时,竹满堂的竹篮堆成了小山,小男孩也挎着个小竹篮,踮着脚够低处的花枝。
“慢点摘,别把花捏碎了,”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喊,“要完整的花瓣才香。”
学竹蜻蜓的姑娘把桂花往竹筛里倒,金黄的花瓣堆得像小山:“今年的桂花比往年稠,能多酿两缸酒,再做些桂花糕。”
结巴的孩子爬上竹梯摘高处的花,竹梯晃了晃,小男孩赶紧跑过去扶:“小师傅小心!”
他低头笑了:“没事,这梯……梯子是我编的,结……结实着呢。”
夕阳把五个身影拉得老长,桂花落在头发上、竹篮里,连空气都染成了甜的。
天冷后,火塘烧得更旺了,竹棚下堆着给幼儿园编的玩具,像座小城堡。
结巴的孩子在磨竹条,边磨边教小男孩:“磨……磨到这样,指甲划过去不……不扎手,才算好。”